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环溪诗话》研究

作者:李洪武 字数:4016  点击:

摘要:《环溪诗话》是南宋一部举足轻重的诗话著作,在名家云集,著作众多的南宋诗话体系中,《环溪诗话》虽然算不上十分的出众,也谈不上是当时诗话著作的代表,但它仍然是南宋诗话体系里不可删除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身份保存在南宋诗话体系之中。本文即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吴沆的《环澳诗话》给予全面地考察,以盼有助于《环澳诗话》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主要从《环澳诗话》的成书过程与版本、诗法观以及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环溪诗话;成书;版本;诗法观;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97-02

吴沆(11161172),字德远,号无莫居士,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幼年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博学精通儒家经典和史籍,绍兴年间曾经和他的弟弟吴懈各自把自己的的著作上供给朝廷,结果在书中不小心触犯了宗庙的忌讳,被罢免回乡,后来又进献《周礼本制图论》一书,被调用到礼部,后又因为犯事被罢免,于是就在环溪之地安家,自号无莫居士。去世之后被赐予“文通”的谥号。吴沆精通儒家经典,用涉猎通晓百家之说,游于诗文,著有《环溪大全集》、《论语发微》、《环溪诗话》等。(参考宋谢谔所撰《环溪居士文通先生行实》)

《环溪诗话》专记吴沆学诗心得和论诗之语,是一部学诗随笔、诗艺散论之类的著作。《环溪诗话》共有万余字,但却经过吴沆和吴沆门人弟子、吴沆儿子吴玭以及孙子辈三辈人的努力,历时数十年才宣告完成。《环溪诗话》中所表达的诗学观点,既有受到儒家诗教影响,也有被和江西诗派同流之迹象,同时也显示了吴沆独成一家的思想。

《环溪诗话》记载南宋吴沆论诗之语,篇幅很小,仅有三卷,但研究《环溪诗话》,我们首先遇到的间题是其成书之事。《环溪诗话》的成书之事,最先是由四库馆臣提出并加以讨论,根据四库馆臣的思路,我们首先对《环溪诗话》的作者问题与成书问题进行讨论。

关于《环溪诗话》的作者间题,概括起来,当前争议较大的有三种说法:吴沆自撰、吴沆后人追记、“虽出后人编次,要与自撰无别”。在阅读大量的有关材料后,特别是读完《环溪诗话》之后,我觉得《环溪诗话》应该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吴沆自著,另一种版本为吴沆后人编纂;其中,吴沆自著的版本可能为稿本,多半是以手抄的形式在极小的范围内沆传;而吴沆后人编纂的版本则刊刻行世,沆传广泛。

《环溪诗话》虽然经过吴玭等门人弟子的编定,但是基本上也还是按照吴沆的原稿来撰写的。书中有很多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地方,例如“伯兄一日借到李白诗文”等等。然而书中所称的“环溪”,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理解为自称,也符合古人著述时常有的惯例。最主要的是,在书中记载了吴沆少年学诗时,拜访李侍制、张右丞、沈给事、张丞相等事,要不是亲身经历,恐怕难以有如此详细的叙述。叙写和几位兄长切磋诗艺时的场景也活灵活现,这些都是外人追记者很难办到的。但是,《环溪诗话》中确实也有混杂的成分,比较明显的就是最后三则诗话,其中两则上面已经引用到,显示应出自吴玭的手笔。种种迹象都表明,如今流传的《环溪诗话》并不是完全出自吴沆的亲笔,是经过他的下一代即吴砒等人整理过的,但关于具体的增减改动,我们就很难查证确知了。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环溪诗话》为吴沆后人追记,但是此书是吴沆诗学道路和诗学理论的结晶,代表了吴沆本人主要的文学馆,并且此书跨段时间长达近五十余年,因此绝非三言两语就能将其概况清楚的,所以有必要对此书的成书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吴沆退朝还乡归隐环溪之后,以写作和授业为主,他门下的弟子对他的文学观和思想也多有记述。吴沆后人为了流传先师学说,就有意将老师课堂上的问答加以整理,摘出其中关于吴沆论诗的内容,辑成《环溪诗话》一卷,有些内容甚至直接植人原来的问答。但与《环溪先生问对》不同的是,《问对》为弟子追记,因此尊其为为“先生”,而吴沆后人则试图将此书定为吴沆自撰,遂改变称谓将“先生”改为“环溪”。最后编纂者又出于让读者一目了然洞察环溪诗学理论的目的,还在其后附录了吴沆勾抹的其儿子吴璋的诗句。“自余未经抹出者,不敢妄录。姑录大概,以继二伯父之后云”,这是吴玭在编撰完成后作之后的交代。吴砒编撰的部分也到此为止。最迟在1200年,《环溪诗话》的主体部分已经宣告完成。

然而此刻的《环溪诗话》仍然不是最终版本。《环溪诗话》的主体部分虽已经完成,但是仍然没有刊刻于世,在《环溪文集序》中引用吴沆后人的言语,而此时吴沆之子吴琮已经过世,然而吴沆文集此刻并没有“尽刻”,尚且还在寻访名家来作序以“求伸于身后”。很多年后,刊刻《环溪诗话》之时,吴沆的后人又做了下面两件事:一是补任《环溪诗话序》、《环溪居士文通先生行实》的两位作者的官衔;二是补充了关于吴沆儿子的资料,特别是关于吴砒的评价。

到此,《环溪诗话》已经宣告全部完成。综上所述,我们对《环溪诗话》的成书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吴沆生前授业过程中被门人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论,被当时门人弟子记录下来,成为《环溪诗话》的重要材料之源。

(2)其子吴砒在父亲弟子汇辑的材料的基础下编著成《环溪诗话》,并附录其父指导吴璋学诗一事,以展示吴沆的诗学思想。

(3)《环溪诗话》成书以后并没有马上刊刻发行,并且在此书最后仿照吴玭体例补录了吴沆诗一首,在注释的基础上阐发对吴沆诗学理论的看法。

《环溪诗话》共有万余字,前前后后经过吴沆及吴沆门人弟子的问对记录、吴沆儿子吴玭的编纂、孙子辈的补录刊刻等祖孙三辈人的努力,历时数十年才宣告完成。为此,我们不难看到古人们在著述路上的艰苦。

《环溪诗话》共有一卷本和三卷本两种版本系统流传于世:一卷本早出,三卷本后出。其中一卷本有《四库全书》底本、《四库全书》本、马香谷抄本、《续函海》本;三卷本有明抄本、清抄本、清抄残本、《学海类编》本、静嘉堂藏抄本。

一卷本和三卷本最大的不同,除了分则不同外,就是三卷本多了第27则、第28则、第29则。经翻阅周满江、张葆全主编的《环溪诗话选释》中李复波的前言,第27则、第28则为吴沆长子吴玭追记;第29则引书最晚者为成书于1248年的《鹤林玉露》甲编。因此,三卷本成书应该在1248年之后,而此时,一卷本已经流传了49年。

《环溪诗话》的话题,总的来说就是“诗法”,共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诗门径。书的上卷较为详细的记述了吴沆学习写诗的过程。吴沆开始时杂学众家,后接触到陶渊明、杜甫、李白、白居易、卢全等人的诗作,研读《诗经》,凭借自身的领悟能力而写成了一些愤世伤时的作品,其诗艺大幅提高,最后得到张右丞的引诱指导,堂兄吴江的点拨,吴沆顿悟,于是虔心追崇杜甫,专心学习杜甫之诗,最终以百韵长律名响八方。这实际上是现身说法,向人们指明,学诗当以崇杜为不二法门。在卷中,吴沆还明确提出以杜甫为一祖,李白、韩愈为二宗的观点。吴沆创“一祖三宗”的说法,在宋代诗论中堪称标新立异。

二是作诗技法。这是《环溪诗话》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了章法、句法、字法、对偶(对仗)、用事等多方面作诗技巧的研讨,其中尤其重视句法的探讨。吴沆讨论诗艺,大概出自学习前人的心得和创作实践的体会,所以有许多很有见地的见解。

三是品评作家作品。《环溪诗话》并没有系统的对古今诗人进行评价,大多是在讨论学诗门径和作诗技法中有所涉及,大体上是围绕着“一祖二宗”的论诗主旨,穿插于句法、字法、用事等等议题之中。另外,书中还有很多的评论了吴沆的作品,以及吴氏伯仲二兄的作品。

两宋时期,杜诗蕴含的文化伦理价值与诗学艺术造诣被宋人重新发现,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最终得到了认可,成为诗学的最高典范。吴沆也不例外。在宋诗发展的过程中,宋人所尊祟师法的对象,从宋初浅俗的白体到雅化的西坤体,再到北宋时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先后选择了白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等唐代诗人,直到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大家的出现,最后才将杜甫定为一尊。吴沆在《环溪诗话》中除了诗法的讨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祖二宗”,吴伉将杜甫称为“一祖”,将李白和韩愈称为“二宗”,这在当时非常符合那个时期对对杜诗的尊崇。

对吴沆《环溪诗话》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我们对江西诗派,特别是方回“一祖三宗”之说的认识。吴沆既不归属于江湖诗派,也不归属于江西诗派,却在很多方面甚与江湖诗派和江西诗派一致。至于吴沆更偏向于哪一个诗派,个人认为他更偏向于江西诗派。“环溪仲兄间:‘山谷诗亦有可法者乎?”,吴沆回答为黄庭坚的诗。再如吴沆在讨论用事时提出的“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二句,此论显然是由黄庭坚“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演出。还如吴沆在《环溪诗话》中反复出现的“健”,显然是江西诗派而不是江湖诗派的诗学主张。

《环溪诗话》引录了较多的吴沆之诗作,虽然全篇整首的作品不多,但是在吴氏诗集如今已不传的情况下,可算作研究吴沆和汇辑宋诗的宝贵资料。

结语

总之,《环溪诗话》是一部瑕瑜错陈,但是仍有一定价值的诗学专著。就是在今天,对于研究古代文论、美学,《环溪诗话》也不失为一部可供参考的著作。郭绍虞先生在《宋诗话考》中曾说:“大抵宋人学杜得其健,明人学杜得其雄,而环溪论诗,则已逗明人风气,自江西诗人之诗论,一转而为严羽之《沧浪诗话》,此中消息,正可于是书求之。”足见其在诗话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吴沆.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第1版,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4]陈斐.《环溪诗话》版本源流考述[J].文学季刊,2010年4季第2期.

[5]周小山.宋吴沆《环溪诗话》成书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12期.


论《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不实新闻产生的原因
浅谈《紫式部日记》及其女性美
《红楼梦》中的礼仪分析
《走西口》对非物质文化的透视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
《诚实考试,诚信做人》主题班会实录
“反腐”还需《政党法》
浅论绰号在《水浒传》中的修辞效果
歌剧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演唱风格研究
《论北京卫视健康养生节目十年蝶变
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试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画面语言的修辞之美
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傲慢与偏见》译例鉴赏
《唐刺史考全编》增订
《广雅丛书》的成书研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