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范式在德育工作中的建构与实践

作者:李银芳 字数:3416  点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工作目标和内容。从“立体开发课程、动态发展课程、融通学科课程”三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建构与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同时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课程范式;立体开发;动态发展;融通学科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涵盖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体现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和凝练。学校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课程范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立体开发课程,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德育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课程建构应包含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独立一门课程,因此可以通过融入《道德与法治》和校长思政课这两门课程的方向与标准去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这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化实施提供保证。

如《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社会主义、集体、人民、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养成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把涉及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育人的目标。同时,校长思政课可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我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校长思政课,注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里的学习要素,让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校长思政课的主题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你我共创和谐社会》《理想照亮未来》等。

由此可见,立体开发课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与法治》、校长思政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发挥该课程建设的“主阵地”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德育体系,让所有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以真正实现协同育人效应,高效、高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动态发展课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是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和孩子们的活动中,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我们应该创新活动育人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以实践强化孩子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因此可以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此,我校结合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开展富丰富多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孩子去革命英雄纪念碑开展主题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祭扫活动。讲述烈士们的英勇故事,在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宣誓等活动,让所有孩子们亲临现场,直观接受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红色基因传承,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如,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开展了“弘扬劳动精神,我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量”主题教育活动。

如,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卫生大清洁和表彰劳动模范等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和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如,每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开展了“迎国庆,唱红歌”“‘祖国在我心中’朗诵比赛”“国庆节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祥和氛围,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精髓的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将其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中,是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行动。实施时需细化内涵,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展开多彩活动,潜移默化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三、融通学科课程,在跨界共创中生成价值观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社会培养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各门课程教材建设,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和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和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教师们正确树立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念,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灵活、有机、适时、适度探求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方式,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和融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活动、各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科教师,要有意识把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去。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孩子学习的全过程,推动价值观课程范式在每个学科中都能发生的积极作用。

如语文学科教学,在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让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主席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让孩子体验为人民服务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革命前辈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框架。在三年级上册的《我不能失信》这一课中,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是那么的守时,从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我们也要向宋庆龄学习,提高今后处事的能力,从而很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人文素养。

如数学科,教师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当有些孩子说不出父母哪天生日的时候,教师马上引导孩子说:“爸爸妈妈都记得我们是哪一天生日,可以看出父母是那么的爱我们。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哪一天生日的,这是多么的不应该啊!”孩子们都沉默了。老师顺势而道“那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这一问题,孩子们纷纷提出了今后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就是这么一个小插曲,就让孩子们更懂得如何去感恩,懂得如何去爱家人,从而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的渗透。

再如英语学科,“Can I help you”,这位英语老师鼓励孩子们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友善待人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通过“friendship”单词的学习,让孩子们指导和小伙伴相处,一定要真诚相待,促进孩子形成“友善”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相互渗透,尤其是各要素融入到小学课堂上,通过直接引导、潜移内化、实践活动为具体落实措施,将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结  语

总而言之,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化,把价值观内化为知识体系,外化为行为方式,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当前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导向,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出响应,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明辨是非,不断地加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网址.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史卫华.把牢德育教育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浅谈[J].亚太教育,2015(31):176.

[3]田建平,白云华.提炼中小孩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14-14.


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发展中前进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文化观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
美、英、日、朝四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关于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研究
用档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树立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企业凝聚力的四大核心策略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
充分发挥县级党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阵地的作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