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情景小课堂,法治大教育

作者:陈美良 字数:3441  点击:

[摘要]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现如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以往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素质教育变革的需要则更为急切。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全新而未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法治课堂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成为中国素质教育进步的必要途径。同时,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也在大刀阔斧地开展,小学教育承担着传承道德与法治精神的重要责任。其任务不仅是教育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更是成为熟练掌握法律知识、拥有法律意识和思维的未来启明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融合思考

“道德”,约定俗成且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流传下来约束人们言行举止的规则;“法治”,依法治理国家,用国家强制力保证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明辨是非、遵守各种规则,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意识和家国情怀,在义务教育阶段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小学生的主修科目之一。当下,课程改革不断推动,教育部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布了新的规定,要求学校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与法治理念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蓝图的实现,与法治国家的建立息息相关。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推动小学道德法治课堂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人才。将小学道德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进行创新融合,对国家与社会发展、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就一线教师对小学道德法治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展开分析介绍。

一、小学道德法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实现此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融合工作不容忽视。要想实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线教师必须联系实际工作,将小学道德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落在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常常被忽视。道德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还能强化学生的法治素养,推动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忽视

虽然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小学生的主修科目之一,但多数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们对此科目的态度都略显懈怠。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专注于其他“重点”文化科目的讲授,而学生则被动地学习与接受,创新不足,趣味太少。同时,因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的内容以文字为主,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学生们的兴趣在单一重复的教学模式下很难被激发出来,教学质量便也得不到有效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压抑,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得不到塑造和修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何谈起。

(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有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重要途径。但教材内容过于晦涩,尤其是涉及法律知识的部分,导致课堂氛围很难活跃起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偏低。社会不断发展,如果教师不跟紧时代前进的步伐,慢慢地理论知识就会被时间淘汰。继续延续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和考试测验的模式只能让学生们短时间内记忆某些文字,文字传达的意义始终无法被他们掌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如若在生活中遭遇危机,仍是缺乏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针对此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反思和创新,加强道德法治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将知识融进生活,才能有效落实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道德法治课创新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是教学目的。针对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着手,将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引进课堂之中,增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法律知识充分结合,主动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现实意义。

法来自生活,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任课教师需要培养敏锐的嗅觉,调动生活中的法治教学资源,让道德法治课融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大自然,谢谢您”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教材中的知识,寻找贴近生活的教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比如,将课本图片上的插秧场景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并对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们能够在生动的画面中对“大自然的礼物”的内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方法的个人见解,最大限度活泛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种教学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也自然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情景交融,强化感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生们爱上课堂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运用各种方式创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

例如,学习“宪法是根本法”那一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到网上搜寻与宪法紧密有关的真实案例。比如,在近期,检察机关识破了一些以“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名词、新概念为噱头的不法分子,进行诈骗传销犯罪。教师便可以将这一事件向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渗透,让学生能够对相关人物进行演绎,使学生在扮演检察机关人员时产生较强的正义感,扮演不法分子时要演出面临刑罚时的懊悔心境,意识到不法行为所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宪法知识融入渗透进扮演当中,学生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宪法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把握理论,活用法规

国家法治建设的根本在于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针对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发展权利,我国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的道德法治教育课堂的建设推进,离不开法律条文的普及。加强理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道德法治课的教学要专注于加强学生对法治观念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学习“生命最宝贵”那一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随意去深水区玩耍、放学路上遇到不法分子的勒索敲诈如何应对等情况。在此分享交流的基础上,然后教师再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知识,法律与生活情景的融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学生自然明了如何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理论用于实践。

(四)时代科技,创新课堂

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红利应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所展现,借用新技术教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视频则是法制教育的不二选择,直观简明,学生可以牢牢掌握法律知识,由此可以高效实现道德法治课的创新融合。

例如,在学习“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一节知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对此,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法治教育和案例视频,如辽宁抚顺女童小雨被母亲及其男朋友虐待,受到法律保护,其母亲和男友受到法律严惩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刻意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五)家校携手,强化落实

要想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法治元素的融合,仅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整合更多的资源,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对此,教师应当强化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以拓宽法治教育的途径。

例如,教学《我们是公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交流群等途径传播法治知识,让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法治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意识。如宣传“一盔一戴”落实安全出行。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如“我是守法小公民”等主题集体活动,增强家庭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法治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遵纪守法的情况等归类到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成为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结束语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小学道德法治的教学更是面临全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不但要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道德法治课堂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发展中前进
关于高校自主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考
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论情景模拟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英语课堂问答策略的探索
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拓展角度的问题
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的实践思考
论民主参与的法治意义
中国法治发展的困境和路径
依法治国视域下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对策探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