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探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要:德智體美劳全方面发展是当前的教学目标,所以劳动教育在时代的发展下被提上了日程。但部分教师并不认为其他科目能够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所以只是在日常活动中安排了劳动任务、设置了劳动黑板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很多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有着一定优势,教师需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及意识,做好地理教学与劳动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必要性、优势、策略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劳动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2-0137-04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当作了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劳动教育与地理教育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所以,下文进行了有效研究,以供参考。
  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的必要性
  (一)与劳动教育要求相符
  德智体美劳是五育,其与学生的个人品质有关,能够决定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由于劳动教育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且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意识、观念,形成创新精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其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相契合
  在时代的发展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教学目标,其主要包括综合思维素养、区域认知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等,其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实践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关于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而且,劳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所以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完成相关任务,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劳动与人类的道德、智慧、体格等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得到成长与发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教育落到实处。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都需要从地理教材中挖掘一些内容,采用合适的手段对劳动教育进行渗透。
  二、 地理教学中进行劳动教学的渗透的优势
  (一)地理与劳动教育有着一定联系
  首先,劳动是人们生活及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出现的时候,环境便对生产劳动造成了影响。所以,从源头上来讲,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将立德树人当作根本目标,而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所以二者有着一定联系。再次,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且更强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劳动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可以渗透在生活中的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更加独特的学习感受,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体验,从而为其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打下坚实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很丰富
  地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都是由教材编写者站在生活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出来的,所以这些内容的特点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而且其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就目前情况而言,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可简单分为三个模块:一为自然地理,二为人文地理,三为技术与实践。自然地理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人文地理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乡村、交通、服务业、城镇等内容;技术与实践中,涉及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也就是说,地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极其丰富,通过相关内容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学生加强对劳动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劳动能力。
  (三)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的渗透空间相对广泛
  劳动教育可以渗透于方方面面。而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相对较强,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很有可能会走出教室、校园,使学生到一些地方进行观察及探索。所以,地理教学在进行劳动教育方面有着一定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渗透,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意识及观念,还可以一起带领学生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掌握科学合理的劳动技能。
  三、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将课堂教学当作入手点,使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情怀
  劳动情怀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项劳动的基础,是劳动教育的渗透发挥效用的前提。由于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在完成地理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形成劳动认知、掌握劳动技能、正确的态度及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有效把握教材内容、精准理解新课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一些适合学生的素材、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全方位渗透。
  例如,在教学地貌的观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先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其哪里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然后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针对性内容的呈现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魅力及价值。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直接播放视频“京张铁路的修建”。视频向来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所以学生可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对詹天佑的事迹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京张铁路的修建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脱不开关系,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基于此树立远大情怀。又如在教学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时,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情境材料当作入手点,通过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及探索,也可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更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形成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使其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及整理。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电视人物访谈语篇人际意义研究
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视角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探析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古诗品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关联性研究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策略研究
符号学视角下的俄汉身势语
美、英、日、朝四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基于信息交流视角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谈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
语言学视角下的四字格的电视节目名称考察
关于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