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废旧材料的巧妙运用计策探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手工课程离不开各种材料的辅助,这些材料可以为美术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当需要搜寻相关材料时,我们也需要有变废为宝的理念,往往首先想到利用身边的闲置物品。而随着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的呼声愈发高涨,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加强,针对小学美术手工课堂,如何更加巧妙地将废物材料融入其中则是目前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课堂;废旧材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2-0141-04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美术等学科也逐渐被社会所重视,而作为美术教学的代表形式之一的手工课程也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作为学校对学生开展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手工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在进行美术手工教学时常常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将废旧材料运用于创作之中。但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目前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上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选择的材料和手工课题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发展水平不符;其次,教师在选择废旧材料时,思维模式比较固化,往往会选择身边常见的塑料瓶、废旧报纸等物品,导致手工课程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再次,一些教师在教授手工课程时,常常会忽视小学生的需求和想法,甚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过程直接进行模拟创作,这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阻碍了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最后,学校轻视美术手工课程、教师对教学环节缺乏科学设计等也是小学美术手工课程未能有效实现教学与废旧材料有效结合的原因所在。因此,文章将围绕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废旧材料的巧妙运用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 重视美术手工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虽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国内教育也愈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而非考试成绩,对比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美术课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改进。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等的压力,美术这类科目的生存空间仍然受到了一定挤压,而手工课程则更是存在感颇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学校和教师兩方面入手进行对策探讨。
(一)学校应保障基础支持
在以应试化理念为主的传统教育时期,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常常会挤压美术和体育等学科的课时,导致这类学科无法得到有效发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对此,学校应当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严格纠正挤压美术等课程的现象,对随意占用其他科目时间的教师应予以处罚,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学校应当科学规划小学课程时间表,确保美术课时得到有效体现和保障。学校还应当加强对美术科目应聘者的考察,除了基础的美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还应当重视对候选者教学态度和手工能力的考察。此外,学校还应当给予一定经济支持,为美术课程配备好美术器材等基础设施。学校还应当在平时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来加强美术教师对废旧材料的认知,确保教师可以对废旧材料进行准确分类和运用。学校也可以通过邀请专业的艺术工作者来校进行宣讲、开展美术技能培训以及组织美术手工教学竞赛等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总之,学校应该提升对美术课程管理的针对性,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美术教学道路,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更加有效的成长平台,推动美术手工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学校美术课程发展。针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美术教师应当确保自己美术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线,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美术教师应当明确小学美术手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将废旧材料运用于手工课程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考核和培训以及学习他人优秀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当将小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带领小学生进行创作,比如在搜集废旧材料时,教师应当避免直接指定相应材料,而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身边合适的素材。美术教师还应当重视小学生对废旧材料的实际运用过程而非最终成品,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对这些废旧材料进行合理运用,而不是让学生直接按照教材或是教师展示的内容进行模仿。只有教师真正注意并遵循以上几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帮助小学生培养美术素养,提升、加强环保意识,最终有效实现小学美术手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 巧设教学环节,灵活融入废旧材料
以往的手工教学环节往往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展示,为了更好地将废旧材料融入小学手工课程,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创新教学形式
在进行美术手工课程时,许多美术教师会选择让学生单独操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创作,但是也难以避免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等问题。对此,美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美术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其次,美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流程,以“瓶瓶罐罐穿新衣”这一课为例,这次手工课的创作材料必须以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废旧材料为主。学生在创作前需要先构思作品雏形,比如新衣的类型和颜色等。然后学生需要再根据雏形搜集所需材料,可以在废旧塑料水瓶等的基础上增加废旧报纸、毛线等辅助材料来丰富作品造型。最后,学生需要各自分工做出成品,可以一些成员负责造型设计、一些成员负责精细的手工活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巧妙利用游戏的形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置游戏环节时,教师需要立足于课程内容设计游戏内容,确保游戏内容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理解范围,增强游戏内容与手工教学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分分类”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判断哪些废旧材料可以被用来作为手工创作的素材,由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进行手工创作时不小心选到有毒有害的物质。又比如,以“动物乐园”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置“猜一猜”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利用废旧报纸、废旧泡沫纸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其他同学猜测自己将要创作的动物是什么,并对猜对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信心,并让学生在美术手工课中获得更多乐趣和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