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试论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兼具知识教育、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等多元任务于一体,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何积极践行新课改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应理性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紧密围绕生活背景、创设生活环境、探究生活问题,由此激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消化与迁移运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与人文修养。为了更好地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目标,文章将详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运用,以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课程改革
  一、 引言
  中学是塑造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生成与人格品质引领均有积极意义。秉承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立足生活化视角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也就是广泛挖掘生活化元素、运用生活化方法、开启生活化智慧、解决生活化问题,把握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深层内涵。《道德与法治》具有理论抽象、实践丰富、贴近生活的特征,将生活化教育与教学改革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学科知识,锻炼实践运用能力,增强学科核心素养。
  二、 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立足生活化视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近年来中国践行核心素养教育的出发点。生活化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现实生活场景下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由此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体验中感知生活、学会学习、获取知识,促进其思想觉悟与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开放性、体验性与实践性特征,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具有深刻的改革意义。
  (一)生活化教育有利于促进课堂参与
  以往课程教育活动限定于“填鸭式”方法,以老师口头讲解并板书呈现为主,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做笔记、背诵记忆知识点,课上缺少与老师的积极互动。而采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有利于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活跃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乐于投入趣味十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体验道德知识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由此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实用,通过将知识点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二)生活化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教育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这样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也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这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保持强烈的参与意愿和积极的讨论热情,大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仅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拉近师生关系,打破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以双向互动体现授课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意识
  生活化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限定于课堂教育的创新,更倡导将学科知识延伸到课外,深入生活实践,通过体验生活来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约束行为,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修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道理,再加上老师的积极指导,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与自我约束中实现思想升华与德育发展。
  三、 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越来越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者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迫切性,认真分析生活化教育的优势,并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生活化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生活化教学的经验不足、教育改革的理解不深刻、课堂教学创新力度不到位等原因,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并不理想,想要达成预期目标,还需继续探索与努力。笔者认为,当前生活化视角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生活化教學方法单一
  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多年来采用中规中矩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导致教师一时间还没有转化教育思想,目前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深入不足,课堂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学生课堂参与兴致不高,与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偏少
  中学生对生活实践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入这部分新颖、实用的内容,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实际上从现有课堂教学状况来看,教学内容普遍表现出单一性和滞后性,教师很少结合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学习的成效。
  (三)生活化教学目标模糊
  立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改革目标,除了强化知识教育以外,也关注如何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都将更多精力用于探讨知识、解答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完全被忽视,课上很少列举生活事例,没有明确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导致“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有悖于学以致用的发展目标。
  (四)生活化教育脱离实际
  整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不难发现,大多理论知识都与中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很多生活现象都能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来阐释与解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能真正发挥生活化教育的价值,更侧重于理论与抽象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脱离生活实际。
  四、 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手。与此同时,良好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发展,积极运用符合其认知水平与探究兴趣的生活化视角为切入点,在多元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试论如何做好供电企业的照片档案管理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
试论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装饰艺术的造型特征
试论新公司法下股东的权利和责任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电视人物访谈语篇人际意义研究
试论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
试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视角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探析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试论创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策略研究
试论淮阳出土的“越王剑”
符号学视角下的俄汉身势语
试论汉武帝时期对财政赤字的应对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