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自新课改提出并不断得到深化以来,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是更多地开始指向思维层面。以英语学科为例,单纯地讲解词汇和语法已经不再可取,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思考的过程,以达成发展其英文思维的目的。文章立足于此,对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展开分析,旨在将逻辑树、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应用起来,通过构建情境、尊重学生主体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英文思维。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技术;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建立的以尊重学生自身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要中有着极强的适应性。简单来说,思维可视化就是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通过图示或组合图呈现出来,让思维结构、方法、策略更直观地暴露在师生眼前。在这一模式中,思考的方法是不受限的,无论是发散思考还是聚合思考,均可以轻松实现。为进一步运用该技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文章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 现阶段初中英语思维培养困境
(一)学生主动性不足
纵观当前初中英语整体教育状态,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学习活动中暴露出主动性不足的问题,他们不仅不愿参与到课堂互动与课后实践当中,更不愿主动调动自身思维对知识展开预习和思考,这无疑会大大限制其思维发展和英文语言能力的提高。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一方面与学生知识积累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过往的学习活动中未获得比较良好的学习体验。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转变教学关注点,在单一的知识灌输之外,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环境不合适
教学目标、手段等均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无论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降低教学环境的适应性,最终造成教学失效的问题出现。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工作中,目标单一、手段刻板等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单一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成绩衡量优劣,这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甚至会使其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产生厌学情绪。再者,教师过于关注知识,并不注意思维的培養,常常在以提问促思考的教学模式中陷入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的误区,最终导致学生对思维结构的把握是通过机械性记忆得到的、而并非源于自身思考,整体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首先应改变自身思维模式,再以科学的手段将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到初中英语学科当中,以便在较大限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 初中英语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路径
(一)构建情境,铺垫思维教学基础
众所周知,加强对初中生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当前阶段高质量理解和把握英语知识,更是对其后续的个人成长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英语教学的契机,利用思维可视化教学同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加强他们对英语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在这一模式下,为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需要重视情境的构建,通过构建合适的情境为思维教学铺垫基础,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对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工具利用起来,通过多媒体工具呈现与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乃至音频素材,使知识的展示方式变得生动且直观。这样一来,以视听感官冲击为支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深入思考获得更便利的条件,思维教学自然可以高效落实并获得理想的效果。
以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为例,,为促进学生对near(在附近)、behind(在……后面)、in front of(在……前面)、under(在……下面)、in the center of(在……中心)等方位词及词组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运动的动态画面,以多个物体的运动路径直观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二)借用逻辑树,以回忆促预习
预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这一预习不仅仅指向教师的备课工作,还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为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在要求他们在课堂外进行自主预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上前3~5分钟带领他们回顾与新知相关的旧知,以目标明确的引导进一步启发其思维,使其将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成高效预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其在旧知范畴内的薄弱之处,进而精准定位重点与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将“逻辑树”利用起来,通过“逻辑树”逐层罗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减少与新知无关的重复思考,同时让他们发现自身在过往同内容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使其在明确自身弱项的基础上对新知展开逻辑清晰的主动学习和积极的深入思考。
以仁爱版七年级上册“疑问句”的语法知识,对于“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学生在小学阶段均有涉猎,教师在授课前,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边回忆过往所学一边绘制逻辑树图形,要求他们将自己能够想起来并且准确表达的疑问句型逐层记录下来。这样一来,通过观察其“逻辑树”,教师就能发现他们对知识掌握的不到位之处及思维误区,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强化教学指导。
(三)以生为主,促进教学活动落实
学生应在学习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新的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也是传统教学经常忽视的。显而易见,学生想要深化思维水平并加深对英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建立起完全属于自己的理解,同时在思考中不断活跃思维,提高客观思考问题等基础能力。对此,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自己的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为他们创造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提出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借助问题的层次性彰显思维脉络,要求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中研读与问题相关的文本并找出正确答案。这样一来,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思考的过程,逐层次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正向发展的过程,通过问题实现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在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中大胆尝试、多元思考,他们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英语、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基础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