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田园诗的四重情感境界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操守与人生理想。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是合情,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第二重境界是寄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操守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诗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山水同化;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与生活之道,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合情;寄情;同情;无情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了古代文人的情感理想与风骨操守,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合情、寄情、同情与无情。
第一重境界:合情
第一重境界是合情,是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从而发出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这一境界之中景是景、情是情,但两者相互契合,达到情景共鸣。
孔子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静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吸引着无数的诗人。留恋山水田园之际,这些文人骚客也留下了无数名篇,以表达他们对山水自然和田园风光的赞美与热爱。
唐朝韦庄《稻田》一诗云:“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诗人韦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色:碧波荡漾、稻田无边、白鹭翱翔于天地之间。明代诗人杨慎有《出郊》一诗,周青云评其:“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郊外田野优美如画的景色。”这首诗也描绘了美丽的乡村景象:“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诗人以优美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色:梯田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白鹭飞过稻田,留下一抹白色。
田园的优美景色与悠闲或忙碌的生活,也是山水田园诗的常见内容。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本诗描写了稻子丰收时的景象与生活:天气晴朗,稻场平整如镜,家家户户连夜忙着打稻子,农民们的打稻声与欢声笑语交互相应。再如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本诗描写的是农村春夏之交的四月的美景与忙碌:山原一片葱绿,河流水满,杜鹃声声,细雨如烟,这正是农忙季节,农民们忙完摘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美丽的景色与幸福的忙碌相互融合。
合情的境界之中,山水田园的美丽景色与幸福生活,与诗人热爱山水田园的内在情感需求相契合,是景与情的契合。但是,在这一境界中,景是景情是情,是将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当作审美的对象,往往是触景生情、即景即情。
第二重境界:寄情
山水田园诗的第二重境界是寄情,是诗人将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情感需求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在山水田园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与生活理想,这是一种移情。
杜甫的《望岳》就是寄情山水、托物抒情的山水田园诗。全诗为:“岱宗夫如何?齊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站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居高眺望,齐鲁大地,山色青翠,没有尽头,层层云气升腾,归鸟回旋入山,似乎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于泰山。这里有泰山壮美景象的描写,但也并不是纯粹赞美泰山的壮美,而是通过泰山的壮美,来抒发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即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江雪》更是全诗寄情江雪。全诗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诗作者描绘了一幅万物消失的孤寂冬天雪景:厚归覆盖着连绵的山峰,飞鸟身影已经绝迹,道路不见人踪;只有诗人独自寂坐在江面孤舟之上,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本诗的写作目的,显然不是赞美冬天雪景之美,而是通过塑造孤寂的雪景,表达自己变革失败而被贬永州时的不被理解的孤寂与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
寄情的境界之中,诗人的情感已不是将自然山水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其情感也不是纯粹指向对美丽的山水田园的赞美与热爱,而是指向诗人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悟以及自己的生活理想,是将社会情感、生活体悟与生活理想移注投射到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之中,或触景生情,即山水田园激发起作者的这一社会生活情感,或这一情感长期郁积于心而不得排遣,即景即情时将其投射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寄情之境,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而他所说诗人的“喜怒哀乐”之境界,其实就是诗人主观之情感。这一情感境界,是诗人社会情感、生活体悟、生活理想投射于山水田园,从而实现寄情山水、借景抒情之目的,它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第三重境界:同情
山水田园诗的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这是诗人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并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就是作者的情感理想,是诗人主观的情感趣味、生活理想与客观的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高度和谐,这是情与景的同一,景即情、情即景,是一种同情。
陶渊明许多诗歌就是这种境界。如他的《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本诗描述了田园风景:十余亩的宅基,八九间草屋;屋后是榆柳成阴,屋前桃李成行;远眺是隐约的村落,炊烟袅袅,后处狗吠深巷之中,鸡鸡桑树之颠;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房间很宽裕,还有很多空着无人居住。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所以他说以前世俗的生活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并将回归田园生活比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此,在诗人陶渊明的眼中,自然与田园,不仅仅是寄情的对象,更是一种生活的理想,是超脱世俗功利、回归田园隐居的情操。苏东坡说评陶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因为陶诗只是质朴地表达自己的情趣与情操,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