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理性精神的实践与思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批判”带有天然的否定感情色彩,但是批判性思维是根据事实的理性思考,不仅是去伪存真,更是完善认识、明晰提升认知。我们倡导课堂教学在批判性思维下,有质量的交流、质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理性精神;小学数学
当下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为了追求教学质量,更注重习题的练习,只要求浅显的会做、做对(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进行机械的训练、强化,而忽略了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雷诺兹说:“只要有可能,人类都会避免进行真正的思考。”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总是习惯于按部就班,人的思维亦是如此,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更难能可贵了。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下公民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思维上下足功夫,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信息输入后能用数学的思维去察觉问题、聚焦问题、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整个过程都用数学的视角与批判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理性精神的目标。
一、 开放性的问题,孕育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例如:吴正宪老师浅入深出地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串”教学、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张丹老师的“问题引领儿童学习”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用开放性问题制造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孕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四年级《优化—烙饼问题》为例,“锅每次最多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烙饼最省时?”教学时学生先从2、4、6……张饼,偶数张饼开始研究,学生借助1元硬币操作实验,经历烙饼过程,发现烙2张饼有两种烙饼方案(一张一张饼烙、两张饼同时烙),2张饼同时放入锅中烙饼用时6分钟,比一张饼一张饼烙用时12分钟要更省时,效率更高。“为什么两张饼同时烙更省时?”学生发现一张一张烙浪费了锅一半的资源,所用时间就是两张饼同时烙的2倍。紧接着以问题“3、5、7……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开展研究。学生通过推理一下子就得到烙3张饼用时9分钟(2张饼6分钟,4张饼12分钟,那么烙3张饼自然是9分钟)。当学生用硬币验证自己的推理时,发现3张饼用时12分钟(第一次两张饼同时烙6分钟,第二次只剩下一张饼烙也用了6分钟)。“为什么和推理的9分钟不同呢?”此时学生碰到问题与刚才偶数张烙饼方法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再次批判性地思考、探究。学生发现如果用刚才发现的偶数张饼的方法烙饼,总有一个饼要浪费一半的锅,这时就不能用原先方法。怎样不浪费锅的资源呢?学生想到剩余三张饼时当烙第二次时可以向其他饼借一个面交替烙(如图1),这样统筹安排后,就能做到每次锅里总有两张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烙一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都失效了,总是浪费锅一半的资源,再次产生认知冲突:“1张饼比2张饼还小怎么做到优化?”此时引入“合理浪费”,当资源数大于应用数时就存在合理浪费资源,再次颠覆学生之前的思维。在开放性问题的大背景下,学生不断批判性思考,并能基于理解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打破思维的局限,不断完善认知,对问题思考更加深刻、更加清晰、更加合理,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史宁中教授曾设计“怎样建超市”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条道路连接两个小区,要在路边建一个超市,怎么修?说明理由。学生充分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的想法。有的小组思考结果为应该建在路的中间,这样公平(两个小区到超市的距离相等),这样答案没有问题,理由充分。这时其他小组学生继续补充不同理由:如果只考虑小区到超市的距离相等,还不够,作为超市建设还要考虑小区规模,根据小区入住人数多少,决定超市建设的距离,超市应该建在离人数多的小区更近的地方。第二小组的汇报比第一小组汇报深刻,在第一小组距离相等基础上还考虑到小区人数的因素,道理也很充分。这时仍有的小组“不依不饶”地补充汇报:不能仅仅根据小区人数比例设计,还要调查一下小区居民经常去超市的人数,根据经常去超市人数比例决定超市建设的位置更合理,此时学生的思考就更深刻了。史宁中教授认为:第一小组满分,第二小组可以加2分,第三小组再加2分。由此得出开放性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思考有逻辑,思考过程与得出结论一致即可判定正确。批判性思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多元化思维,它具有包容性,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更丰满。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开放性问题制造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度學习,以达到孕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最终形成理性精神。
二、 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促进批判性思维
我们倡导课堂教学要在整体视野下多角度地全面思考问题。在整个思考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全面性,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在批判性思维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使学生的不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交流。例如:笔者在执教四年级《路程问题》时,创设这样问题情境:“明明和静静周末相约去图书馆看书,明明家距图书馆1.2千米,静静家距图书馆1.8千米,明明家距离静静家有多远?”大部分学生理所当然地把1.2加1.8得到3千米,理由很简单:他们相约去图书馆,所以就是距离相加。此时学生的思考不够全面、尚不清晰、思维单一。这时就有一部分学生举起小手,他们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减法求距离,而且还画出图(如图2),他们家在同侧距离0.6千米。学生领悟到问题中,他们家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两种方法都有可能,只说其中一种是不完整的。到此还未结束,这时还有学生说这两种方法都只是考虑这三个地方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他们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那么明明和静静家的距离就无法确定。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讨论、交流、质疑中,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批判性思维下,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很大提高,逐步形成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