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闽南童谣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校本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作为一种民间歌谣,闽南童谣通过口头传承的形式得以流传,其中的地方知识展现了当地的闽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闽南童谣,可以使闽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创新,将闽南语童谣与现代教育环境有效融合。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闽南童谣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使这一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资源得到推广。
关键词:闽南童谣;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校本研究
当下,很多学生对闽南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闽南童谣,而外来文化的冲击,则进一步恶化这一情况。2008年,闽南童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传承闽南童谣,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7~12岁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高峰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传承闽南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文学科与语言运用息息相关,而闽南童谣本身便是一种语言运用,语言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借助闽南童谣,充分发挥闽南童谣本身作为语言的杠杆作用,以此带动学生的思维、文化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闽南童谣文化特点分析
闽南童谣是一种传统育儿实践,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类型与题材,从中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拥有知识性、娱乐性、文学性和趣味性,可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闽南童谣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由于其充满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被闽南地区的人民深深地喜爱。以往的前辈以童谣来教育孩童,童谣成了一种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闽南童谣来源于日常生活,以不同的类型展现各方面的内容与知识,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植物歌、生活知识歌、时政歌、动物歌、数数歌、育田歌、趣味歌七类;按形式与体裁可分为连锁调、绕口令、摇篮曲、谜谣、问答歌五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游戏童谣、念谣、舞蹈童谣和四类唱谣。闽南语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特色,其语调、构词、语法、发音等多个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闽南语童谣结合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创编而成,在押韵处理之后,诵读起来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小学生在诵读童谣的过程中,通过对童谣内容的体会可以在头脑中迅速地构建出事物的场景、特征、形象等,提高小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认知能力。闽南童谣体现了极强的文学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方式。一首童谣陈述了某个事件、某个事物或者某个人物,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顶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童谣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使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同样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闽南童谣虽然没有绚丽的旋律,也没有特定的曲谱,但其押韵的特征比较独特。闽南童谣所具有的韵律美与独特音乐性能够快速激发小学生的诵唱兴趣,其中所使用的生活化语言利于小学生接受与理解。闽南童谣的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达到韵律感与口语表达形成完整句即可,没有特定的押韵方式,一首童谣中可以使用多种押韵方式。闽南童谣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比如,生活知识童谣全面地将生活情景再现,其中有诙谐有趣的生活场景,通过生活语境小学生能够领会其中的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丢丢铜》《西北雨》《落大雨吹大风》。游戏童谣可以配合小学生的游戏,比如小学生经常玩的“放鸡鸭”游戏,这种游戏需要聚精会神,将口、眼、手并用,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还有一些童谣,反映的是闽南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如《正月童谣》《扒龙船》《中秋博饼》等。这类童谣体现了当地的习俗和情景,充满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经常诵读这类童谣可以培养小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借助闽南童谣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学习习惯、语文知识、审美情建、思维品质、学习方法的融合,其中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及语言思维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强,而运用闽南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拥有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情境,锻炼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生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质疑和创新都是由观察而来的。而观察之后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更好地通过肉眼感知、學习知识、认识事物、了解生活环境,小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那么他的学习水平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借助童谣激发小学生的观察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观察方法和观察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途径将闽南童谣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童谣与生活化情境相结合,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小学生对童谣的诵读兴趣,并开展多种多样的童谣诵读专题教学活动,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闽南童谣蕴含着充足的人文文化,可以培养小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能力。其中动植物类的童谣语言洗练、形象,充分表现了动植物的特点。比如《田蛤仔》:“田蛤仔,四支脚。吐目嘴仔阔,舌长腹肚大。爬岭跳水沟,泅水陌田岸。专食壕虫田老鼠,咱着保护你通掠。”小学生在诵读童谣的过程中能对相应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对比,提高小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小学生边诵读童谣边观察。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增加小学生的生活直接体验,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重视知识传承,,提高小学生记忆能力
在闽南童谣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传承、文化、语言,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环境布置中要融入闽南童谣文化元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智力发展及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其记忆能力的关键期。人脑记忆的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现几个步骤。其中包含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小学生记忆发展的规律为主,结合闽南童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学习一些生活知识,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小学生头脑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存,闽南歌谣大多源于日常生活。比如《食荔枝叶七》:“红荔枝,粒粒圆,食入嘴,真鲜甜。食的人,一目聂,种的人,几落年。”童谣描述了荔枝这种水果,其中写到了荔枝的颜色、形状、味道、长成期比较长。教师要结合童谣教育小学生尊重劳动者。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其脑海中已经储存的经验会得到巩固和再现,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因此运用闽南童谣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