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方朝辉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教育领域和信息技术结合形式也不断丰富,且随着时代发展而深入。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授课模式也要不断更新,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推动教育的发展。文章首先阐发实际意义,并分析目前的现状,最后提出小学语文授课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实际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信息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教育范畴,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入学的基础课程,也是进行其他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根据课堂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手段,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实际意义
第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互动频率。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导者,授课方式是任务型授课,学生属于被动接受体,授课辅助手段也只是书本和黑板。在应用信息技术以后,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不断融合,不仅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还提升了课堂的授课质量和师生互动地频率。教师可以通过技术为学生备课和讲解课堂重点,还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多样的互动,增加课堂乐趣。在授课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增强教授内容的直观性,让内容更加生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如讲解《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备好课件,制作课堂视频,列举教学目的,课堂难重点,分析课文核心表达,并通过设置多媒体活动进行课堂互动,这样既起到引导作用,也加强了课堂互动。
第二,丰富教师教学手段,丰盈课堂内容。通过传统课堂,我们可以认识到,虽然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按着传统授课手段,我们总是无法达成我们预期的效果,课堂内容似乎总是索然无趣,无法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信息技术作为高效地辅助手段,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提供多角度的教学手段,让严肃课堂活跃起来,实现真正地学生为主体,多元化教学全面发展。
如讲解《亡羊补牢》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课堂趣味性,让课本内容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让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无法通过自身形成自发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把授课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本和增加学习兴趣上,形成自主参加教学活动的好习惯。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制作或者下载相关知识的音频和图像,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进而形成爱学语文的好习惯。
如讲解《中国美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上传各地美食的照片,或者美食宣传片,来对学生进行视觉启发,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以互动的方式问学生自己知道的美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培养自主听课兴趣。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術实际应用的优势
第一,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手段。做好课前预习,可以让授课事半功倍,如何有效进行课堂预习,是目前小学语文拭待解决的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制作视频,将所要讲授的课堂内容融合进去,学生通过有效利用视频,进行自主预习。教师可以在播放中提出课程重点,对重点内容进行合理加工,让学生轻松理解。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群中,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把课前预习完美完成,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
如在讲解《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上传故事的视频,附带教学目标和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在学生看完视频以后,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寓言内容,分析语言所要表达的重点,通过讨论,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其他语言,拓展课外知识,为正文授课做好准备。
第二,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完成课堂预习后,如何让学生快速融入积极地学习氛围,是课堂的关键一步。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技术,设计相关课件,展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用动态地效果展示出教师所要传达的重点,推进课程的进行。如讲《清明》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清明》这首古诗用动画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把作者描绘的清明时节、路上行人的动作和关键词的表达,都生动地展现出来。用动态的方式,再现古人当时的行动,隐晦的感情表达,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引发思考。
第三,可以生动呈现课堂内容。语文是情景教学,授课时,最关键地是让学生走进情景,在情景中学到知识。如何使情景设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搜索相关资料,如相关的故事和音频等,自主制作播放视频,运用多种手段,把生硬的课文内容变成生动的动画,实现完美课堂教学。如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因为学生无法看到圆明园的完整形态,也无法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更无法深入体会那种悲切。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技术,对圆明园的原始样子进行材料搜索,并形成对比,搭配电影,让学生进行切身感受,用小故事和轶事来增加趣味性,把课文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
第四,可以减少课文理解难度。小学生习惯直接去观察事物,对动态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在小学语文的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降低难度,只能通过板书进行讲解,有时还会产生相反地效果。当信息技术出现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课文转化为动态图像,以此来降低课文学习难度。如在讲解《习作:我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描写朋友,从何处落笔,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优秀范文,提炼写作技巧,整理学生思路,完成作文授课。还可以通过古今中外挚友的例子,如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朋友的思考。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写作技巧,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第五,可以拓展授课内容。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无比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拓展书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是更丰富的内容。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丰富素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拓展课堂内容。如讲《观潮》一课时,互联网上有很多相关的壮景,教师可以把素材整理得当,制作成投影,用视频和投影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身临其境的感受潮水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