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张艳娜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对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一、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于科学教学,应该以探究为关键,探究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法。小学科学更是培养、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平台,对此在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探究习惯,促使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让学生可以真正地成为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人。
二、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当前,义务教育中科普教育属于其中一部分,但是在小学教学中依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且小学科学课程不受家长、学校和教师的重视,长时间下去小学生依旧不会重视这一学科,这样直接影响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中,科学课程同美术和音乐一样被称之为“副科”。在安排课程的时候,教学次数较少,,同时还会被其他学科的教师霸占,严重的学校直接将这门学科取消,换成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会让学生不再期待科学课程,并完全丧失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消极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种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起到严重阻碍作用。
(二)学生缺乏自主思考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将他们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同实践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二者不可分离。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不仅需要指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该指引学生将他们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通过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学科课堂中没有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探索意识及态度,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不能很到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课堂上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判断能力不够科学,发言讨论的时候不够积极主动,学生对教师和教材较为依赖。学生对问题充满疑惑的时候,不会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生搬硬套分析问题方法,这样就会思路模糊和角度单一,最终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素质。
(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应试教育策略,纵使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但是素质教育策略依旧没有全面普及,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基于学校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查较为重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动手操作也是为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掌握。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对于自身的动手练习不够重视。同时,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因为小学涉及的一些实验相对较难,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就会选择演示实验给学生看,不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长时间的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丧失对实验课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精神,严重阻碍学生从理论向实际操作转变。一部分学校因为有限的实验条件,所以不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较为低下。另外一部分学校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主要是强调理论知识,这样会使得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机会显著减少。实际上,因为小学生依旧处于童年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若没有得到有效地锻炼,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三、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宜的手段,优化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可以从心理上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在实际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优化课堂导入。
1. 实验导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理解科学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教师可以采取实验导入的方式,将冰糖块放在装满水的杯子中,用筷子搅动一会后,让学生观察冰糖块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冰糖块会在水中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会产生很强烈的好奇心理,也会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探索中。
2.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教育技术具备形象、开放、趣味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导入环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声音、图文功能,将形象地科学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小学生强烈地感官冲击,促使学生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3. 设置悬念导入,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设置相应地悬念,促使学生可以对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知识思考、探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磁铁有磁性》的內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教师将一些小铁丝放在地上,让学生看看谁可以最快将这些小铁丝捡起来,然后教师给学生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教师把磁铁藏在手中的纸片下,然后纸片朝着地上的小铁丝轻轻一挥,学生就会看到小铁丝被吸在纸片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会感觉很奇怪,学生的好奇心会显著提高,也会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索,想破解教师展示的魔术奥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