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高洪哲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一定要发挥好自身的优点,宣传和培养民族精神,让学生受到最好地文化教育,建立热爱祖国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树立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和奋发图强的人生观,此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是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宣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养有着关键性地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网络科技的发展让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化,人际交往逐渐变得越来越简单。作为高中的教职人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树人为教学的根本目的。高中生的三观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侵扰,因此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掌握其精髓,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底蕴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根据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详细地阐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希望能对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考价值,同时希望能够使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并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众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多半情况都是以完成教学指标和提高考试分数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致使传统文化在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道路上多了一道阻碍。
(一)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在迫于考试的压力下,很多老师都会把工作主要目标放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点上。所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致使课堂气氛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已经对语文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看法,而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和小学、初中的教学方式并无太多变化,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審美产生疲劳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文化授课的时候,老师也只是单纯地将授课重点放在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上,反而将其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给忽略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难以理解和枯燥,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就逐渐的失去了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局限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是以课本里内容为主,对于古诗和文章内容的解析,大多是以教辅为主,,在教学上显得很规矩,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对传统文化展开理解,更不利于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成长,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并没得到很好的讲解,也没有延伸、扩展,学生在深度解析古诗词的时候,有很多想法容易被束缚,在学习传统文化上不能够深度的解析其中的中心思想。
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
目前,在高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工作重点更多地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此举让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限制。要是想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教师要让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将传统文化深刻的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决不能只单单地讲解基础知识,且以此为工作重心,更不可以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割裂。在校期间,学校要定期地给老师组织开会,持续地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并不断地将其学到的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传统文化的解析,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二)利用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伴随着现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关注,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高中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借鉴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例如:在端午节时期,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一次课外活动,引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离骚》,让学生对楚辞能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还能了解此类文化对后世人们的影响以及屈原忧民忧国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一个节日,把传统文化和语文的知识点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语文教学过程更加富有多元化、立体化,能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点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更好地掌握和学习。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地文化氛围
基础知识的掌握虽然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老师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学,极易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针对此问题,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化氛围的营造。
例如:可以结合信息科学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将视频、音频通过大屏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情景中,能让学生更加完善地了解其文化底蕴,以及作者所要流露的中心思想。
三、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选用经典国学教材进行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体现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编排进古代文学名著,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经典国学内容,以名篇阅读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刻品读名篇,走进传统文化,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了千年的岁月积淀,此时已经形成了各种体系和风格。在选用经典国学教材进行阅读诵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深知所要面临的“主角”是什么,即高中生。高中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群体,所以,教师在选择诵读内容的时候必须要有针对性。高中学生经过了基础培养之后拥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这个时候当以强化高中生文化底蕴为主。
例如:《老子》《庄子》,在解析《老子》的时候,能让学生学习体会到道家的无为而治、看空名利。在学习庄子的时候能了解到庄子的浪漫、洒脱与狂放,通过解析其哲学道理,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享受其中的经典魅力,进而转化成为自己的文学底蕴,形成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进而构建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