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黄彩凤
摘 要: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优秀的文学名篇,它们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学名篇,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式,以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审美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方式
新课标对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美感体验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高中这一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以及世界观。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名篇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为此,本文选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文学名篇内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价值进行相关的研究,旨在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文学名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非常多优秀的文学名篇内容,这些名篇大都选自于经典的文学名著,具有一定的经典性和文学性。同时,教材中的名篇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者的箴言,对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一定作用。那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审美的方式,去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名篇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文学创作背景,同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会有所不同,相关的创作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使其从正确的审美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文学名篇,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名篇所讲述的内容。而在审美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促使学生看到语文教材中作品的丰富性,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和学习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会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内容,以及名篇中渗透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式
(一)从课程导入开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的有效结合
课程导入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重视课程导入环节的设计工作,结合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到相关文学作品阅读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对学生实施更进一步的审美教育。其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先对文章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而为学生设计出一个与文章感情基调相符合的课程导入情境,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到阅读教学情境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文学名篇的审美分析。此外,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一些先进的课程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通过在多媒体上播放与名篇相关的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内容,促使课程导入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高中语文《赤壁赋》这篇文言文名篇为例,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必须做好教材内容的分析工作,并从诵读、鉴赏、审美等方面,对这篇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从而领会这篇经典文言文内容的精美高妙之处。这样教师才能将课文中的精妙内容完整的讲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通过对文言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这篇文言文内容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古代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促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为了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中的精美语言以及艺术特色,教师可以从课程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和图片,从而营造一幅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在画面的引导之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走进相关的阅读情境之中。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中的内容,从而对其中的语言展开审美学习,以挖掘文言文的语言以及艺术特色。
(二)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加强阅读课上的文学作品审美体验感知
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相关的阅读内容直接灌输于学生,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课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和文学内涵,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审美。因此,当前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授课理念,重新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重新燃起文学作品的学习欲望,进而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展开审美学习。其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交流的形式,组织适当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活动,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展开审美,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抽取课堂教学的部分时间,对作品的文字、意境、情感展开审美,促使学生学会从审美角度去欣赏和理解教材中的文学名篇。
以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篇文学名篇为例,在不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之下,教师可以组织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文字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在领略文字美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摘抄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且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喜欢的理由。比如,下面这段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对于这一段话,教师可以抽取一些学生上讲台来交流和讨论作者从哪些修辞角度去描写荷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而让学生领略段落中文字的美。有些学生会说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也有些学生说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促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学生总结出相关的审美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