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化案例的教学策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饶水兰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2期
摘要: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采取生活化案例教学策略: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习体验;从生活内容出发,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生活化教育;创设生活情境,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案例教学的应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生活化案例教学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文化和核心素养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生活的联系,积极塑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不断回归生活和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更好地探索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值得认真审视和研究的问题。
一、 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高效学习体验
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表达学生强烈的愿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发展和管理知识转移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学习、个性学习。如今,学生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话题。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新闻快餐”“透视焦点”“社会传真”等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收集和分析。学生可以开展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报道。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可以从学生的课程结构入手,加入多元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效地引导学生。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在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思考本课内容,思考自己或他人行为,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网上交友新时空》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角色,让学生反映网络交友的典型事件,特别是那些被不适当的网络朋友误导的事件,比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网络公民A和网络公民B。B通过诱惑邀请A在某个地方见面。B谋取了A的财产。学生们明白在网上找到朋友应该小心谨慎,应该学会在虚拟世界中保护自己,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生动、真实的表演,让学生学习到在网络上结交朋友知识,掌握在网络上结交朋友的能力。
再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做守法公民》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课上的内容创设几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提高体验。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在课堂上“排队买票”的生活情境,其中几个学生扮演售票员的角色,其余学生扮演购票者的角色。在情景演示过程中,教师邀请几个学生,保证排队人数增加,使插队者和排队者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进行一系列对话。在这种情况下,插队者会感受到他人的影响,插队者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体会到这种违反规则行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这种教学经验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对本课的内容和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思考。生活与课堂的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处理本课的内容和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公民。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案例研究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仅有这些案例还不够,教师需要挖掘更多的生活案例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二、 利用多媒体引入教学案例,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入重要的教学案例,,加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渗透,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该课程的教材和相关的扩展内容。它可能是一些人的行为,也可能是一些社会现象,以七年级下册《法律伴我们成长》為例,让学生通过移情思考,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提前提供各种执法和预防犯罪的知识和案例,主要是图片或视频材料。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来吸取教训。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例如学生可以制作最具代表性的视频片段,如“今日说法”“天网”和“普法剧”,让学生了解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罪犯的法律责任以及他们是如何危害社会和他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加深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本课基本内容的记忆。通过这些拓展的生活化案例,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将学会调节自己生活行为的能力,发自内心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遍提高。
三、 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践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及时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弘扬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才能用热情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坚持课堂教学,而且要把学生带进社会生活。开展这种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去体验,实践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的教学中,课后开展秋游活动,其中包括露营、食品生产和其他需要学生合作的内容。学生会认识到集体力量和个人力量的区别,了解集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形成内在统一的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教材知识,与他人沟通,更好地处理矛盾,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的运用,提高良好的道德意识。除了这类有针对性的活动外,学校还应在养老院、福利院等不同社区开展关爱服务等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四、 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提高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口头教学,而是一种发现身边生活真相的引导,它体现在从生活中汲取教材内容,使一些生活中晦涩难懂的知识,抽象成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教材的内容。我组织了一场关于“我的好朋友”“我不喜欢的人”“当我的朋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的辩论。可以问以下问题:你理想中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你不想和别人做朋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的好朋友犯了错误,比如从班上其他同学那里偷东西,你该怎么办?你还能做朋友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渐理解“朋友”的真谛。向学生展示案例或历史,以便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分享。教师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