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在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中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余林媛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1期
摘 要: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对于培智辅读班增强唱游与律动教学实效性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培智辅读班教师需充分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价值,并结合游戏导入、节奏训练、基本声势动作训练以及乐器演奏来有效强化培智学生的节奏感、身体协调性及音乐感知力。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应用
奥尔夫音乐不是具体的音乐作品,而是一种有着世界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下,音乐教育不仅强调音乐本身所包含的节奏、旋律、音高变化等音乐元素,而且还重视将音乐与律动、游戏、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练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科学指出了音乐的艺术综合性,强调回归原始社会歌、乐、舞、其他动作结合的状态,重视让教育对象通过即兴演奏等方式以音乐去表达其他艺术之内容,以此强化教育对象的音乐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适合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之中,尤其是对于培智教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培智辅读班属于特殊教育领域,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生活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唱游与律动课程是培智辅读班中一类重要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音乐演唱、音乐游戏及音乐律动四项内容,强调结合培智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和认知需求进行课程方案设计。由于培智对象——智力障碍儿童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有限,且身体协调性、节奏感较差,因此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指导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从上述认识出发,本文主要在阐明应用奥尔夫音乐开展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重要价值的基础之上,探讨在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的具体策略,力求为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课程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应用奥尔夫音乐开展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 有利于提高培智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感知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能力,培智学生由于存在智力障碍,因而认知能力低下,同时受此影响,他们也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记住生活常识,且情绪极不稳定,可能做出危险举动。强化培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培智辅读班的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应用奥尔夫音乐开展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身体律动和简单歌唱、舞蹈中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简单的儿歌来减小学生的理解难度和动作学习难度。例如,培智教师可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将动作和歌唱相结合,以《小手拍拍》这首儿歌帮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器官、认识“拍手”这一动作的概念:教师教唱一句“小手拍拍”,学生跟唱一句,并跟随教师的动作拍手,然后教师再教唱“手指伸出来”并做相应动作,耐心指导培智学生一同跟着做,再以此类推完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的指认,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
(二) 有利于提高培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培智学生在沟通表达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培智学生难以理解他人话语的含义,无法给予与他人话语含义相符的回答;另一方面,培智学生掌握的语言表达(词汇、句式等)极其有限,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下的唱游与律动课程中,培智学生可以通过即兴哼唱、随音乐做动作、舞蹈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他人回复,因而能够重构其沟通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于学生动作含义的分析,能够了解培智学生的想法,进而与他们展开有效沟通交流。与此同时,奥尔夫音乐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选择趣味性、韵律感较强的音乐,因此可以有效激发培智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沟通表达意愿。例如,教师可以先教唱培智学生《我喜欢》这首儿歌,然后推动培智学生两两一组,以对唱的方式演唱这首歌曲,学生A唱一句“我喜欢我喜欢我爸爸陪我玩耍”,学生B对唱一句“我喜欢我喜欢妈妈笑眯眯”,以此让培智学生理解“我喜欢”的含义,进而推动培智学生谈论“喜欢的事物”,切实加强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 有利于提高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唱游和律动,亦能够有效提高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认知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奥尔夫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培智学生这两项能力,进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应用奥尔夫音乐开展唱游与律动教学,能够帮助培智学生在歌唱和舞蹈中恢复肢体协调性和肌肉运动能力,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律性,促进他们实现生活自理。例如,培智教师可以通过《洗手歌》的教学,让学生一边学唱,一边跟着教师做动作:“手心搓,手背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并让培智学生自由舞蹈,以此帮助他们学会洗手,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 应用奥尔夫音乐开展培智辅读班唱游与律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采取游戏导入方式,促使培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奥尔夫认为喜欢参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教学应以游戏为先导展开。教师应结合培智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及身体协调性较差的情况,为培智学生编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并促使培智学生在游戏中即兴演绎、即兴模仿,通过游戏帮助他们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同时培养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唱《小鸭子游泳》这首儿歌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模仿小鸭子游泳”的游戏,在网上搜寻这首儿歌的视频,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培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小鸭子游泳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向培智学生提问:“谁愿意上来模仿小鸭子游泳?”再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促使他们形成对于这首儿歌的基本印象,为后续教唱和律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 加强音乐节奏运用,回归“原本性”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属于“原本性”音乐教学法,强调回归音乐的本来面貌——歌、乐、舞蹈动作相结合,从学生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趋势出发展开教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培智教师应加强音乐节奏运用,通过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引入奥尔夫所提出的“节奏基石”来改善教学效果。所谓“节奏基石”,就是指富有节奏感和一定音乐性的文字或词语,汉字中最富音乐性的“节奏基石”莫过于叠字和叠词,通过让培智学生重复诵读某一叠字或叠词,或者让他们交错练习某一组叠字或叠词,并为他们配上合适的音乐,让他们配合音乐来诵读。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节奏较为舒缓的钢琴曲《卡农》,然后讓学生练习“团团圆圆,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这组叠词,配合音乐节奏诵读,或者将学生分为两组,当其中一组诵读“高高兴兴”时,另一组立刻同步诵读“开开心心”,构成简单二声部,有效训练学生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