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学校外来人口子女融合教育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向敏莉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民办学校外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关注,由于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曾受过的教育模式和教材版本及家长的课后培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帮助学生更快更优地融入到当地的学校教育和课堂学习,本文针对我校生源质量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讨出了“低起点、小跨度、慢节奏、求均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中开展“激发兴趣”的课堂实践,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激发”课堂实践为例进行展开。
关键词:地理;兴趣;激发式学习
一、 所属阶段性研究课题
探究融合教育下“低起点、小跨度、慢节奏、求均衡”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 所属子课题
探究融合教育下地理课堂中“低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 围绕“地理学习之兴趣的激发”为例展开
兴趣是学习所有学科的根本,有了兴趣才能点燃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该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旦他们自己要学了,这份动力可以阻挡任何学习困难,所以用“激发式教学”可以让他们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从而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线上。就“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初中生初次正式地接触这门课程,对其充满了好奇,且充满了对地理知识的求知与探索。在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借助“兴趣”这把钥匙将很好地打开他们的探索欲,因此要认真备课,抓住地理课程性质中第四、第五两个要点,即:生活性和实践性。这两个要点都能很好地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反映和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与问题,并可包含生动丰富的野外观察或者社会调查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及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四、 研究准备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地理课堂中“低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先要分析教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水平,制定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适当放低教学过程中的起点要求,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能顺利地融入到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去。忠实于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二) 学情分析
由于地理学科为会考科目,不参加中考,因此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副科”,再加上我校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口子女为主:1. 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触过地理这门课程,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学习;2. 但凡是重视学习的家长都更侧重关心主科教学,如果有机会都是让学生把时间投入到主科(语、数、外的学习中),对会考学科基本不重视,不能进行辅导;3.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性相对比较弱,平时父母忙于工作,因此对孩子作业和学习情况等的监督比较缺乏,地理又是“副科”,学生回家更是基本不看不背;4. 班级容量相对较大,要对每个个体都进行照顾就相对更困难。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各学科基础上的不均衡,起点不在一条线上,普遍基础弱,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要尽量地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就消化知识,并时刻把握“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的课堂设计原则,让他们主动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学习地理,投入地理课堂学习。
(三) 教材分析
初中阶段是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因此课程安排比较基础,同时又比较全面。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还会给学生补充乡土地理知识。七年级上学期从最基础的“地球与地图”开始认识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然后了解“天”与“地”即气候与自然环境等大的框架、基础知识和概念;七年级下学期开始讲世界的概念,将地球这个由“水”和“陆地”构成的球体分成大洲和大洋,有了世界地区,国家和海洋的概念,进而从这个分区的概念进一步去讲:1. 我们自己生活的大洲——亚洲;2.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3. 离我们相对较远的国家——东半球及西半球的国家;4. 没有人居住的地区——极地地区。这样的教材安排就让学生在初一的学业中完成了对“地球”概念大框架的学习,对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了基础性和总体性的认识,因此这个顺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建立好框架,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只需要在每个框架里填入内容,深化内容就好。比如,八年级的地理就是这样,它将进一步地讲我们生活的地区,只是范围缩小了,从初一讲的亚洲,缩小到我们生活的国家——中国,细化中国的各地理元素: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和资源,农业和工业等,学生建立好“中国”这个大框架后在八年级下册继续学习中国的分区,把中国这个大框架分成4个小框架——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进入各个小框架去学习七年级建立的大概念,即学习每个地区的自然特征,气候条件,农业及工业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明白要学习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就是要从这三个方向入手,给学生建立好地理学科学习的框架。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地域分布,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解释和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會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及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材的分布从总到分,从大到小,从易到难,从基础到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这条线,给学生建立好骨架及方法,其中具体每个点又要因材施教,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力,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够充分,尤其是地理跟社会阅历积累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入,找到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的点和比较实用的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或者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引领着讲清楚原理,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让学生尝试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五、 课堂教学实例分享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这里以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的黄土高原为例。选这个章节是因为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班级里都是来自南方的孩子,且均未去过北方,没有亲眼看到过北方的风景,对北方的地貌知之甚少,尤其是这章节非常重要又十分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地貌和风土人情。对教材进行剖析后,我继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即我让学生课后通过杂志和网络等方式收集与“黄土高原”相关的风景,然后小组进行评比(按资料的数量和形式的丰富),最后讨论出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全班深入学习。利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好奇和要强的特征,培养他们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其探究意识。让他们体验独立思考并用自己和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