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关注审美机理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曾美玲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1期
  摘 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更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识字量的多少、识字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生活中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汉字教学,审美机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审美记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汉字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识字教学;审美机理;作用
  语文教学,语言是根本,文字也是根本。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的。新课程更是强调扩大阅读量,这就意味着识字量要加大。那么,怎样进行识字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这里面不仅仅有教学技术的问题,还因为汉字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汉字教学还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不仅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更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学中。而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机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美心理机制主要由“审美记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五种因素构成。这五种因素交错融合,形成了审美心理的复杂过程。
  一、 “审美感知”,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写字是书法的前身和基础,而书法本身是一门艺术。所以,在写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时要关注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而这离不开欣赏。《语文课堂标准》中要求學生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同时,要学会欣赏汉字的优美,要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汉字的艺术形象。比如在教学“火”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火”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火”的形状像火焰——;篆书的“火”字,仍然是象形的——;隶书,在篆书基础上的发展——;唐代颜真卿的楷书——;元代赵孟頫的行书——;明代王铎的草书——;清代印刷体——;现代楷书印刷体——火。
  教师可以把一些优秀作品以投影、图片、录像等多种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解说,创设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识字意境,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热情。
  二、 潜移默化汉字的形体美,形成“审美记忆”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有一个单元专门教学中华汉字的,其中有汪竹柏写的《赞汉字》,概括了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形态各异的汉字符号,给人感觉是风格万千,美不胜收。有的形体接近方形的,如“圆”“闲”“回”等;有的形体接近于长条形的,如“青”“真”“相”等;有的形体接近三角形,如“众”“品”“鑫”等;有的形体偏扁,如“血”“士”“工”等。“川”字给人以奔流不息流水的感觉,“笑”字令人感到舒适欢快,一看到“雨”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纷纷从天而降的雨滴。“端正”两个字让人仿佛看见一个人正襟危坐的样子。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不禁诱发了我们对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不断地耳濡目染,我们在大脑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记忆。为了研究审美记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了刚刚开始学写汉字的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安排一定的时间,让这个班级的学生经常翻阅名人书法字帖,其中以正楷为主。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课文让学生拿着书法作品诵读。一个学期以后,我们发现这个班级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进步的程度,明显要高于只是写自己的字的同龄学生。这个试验说明,学生通过反复观看、阅读书法作品,他们的视觉记忆里已经镌刻了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布局。当他们写这个字的时候,大脑中就会浮现出横竖撇捺点勾的大概位置。可见,学生反复经历“书法”视觉的重复体验,有助于在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美感,同时把这种美感转化为记忆。
  三、 识字教学,要关注“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审美想象会为想象主体插上遨游美感世界的有力的翅膀。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有一个“寇”字。在生字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觉得难写,从第二天的听写到后来写作或试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出错率很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的识字教学还采用传统的比较生硬的方法:首先教读音,“寇”,这个字读“kòu”,然后要求学生读三四遍。接着教字形,“宝盖头”下面的部件要注意,很容易写错,特别是最后四个笔画,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空几遍,或者在本子上练习写几个字。最后教字义,会问一问学生这个字的含义什么,通过引导学生也能明白“日寇就是指日本鬼子”。
  这样教学“寇”字,虽然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生字的音、形、义也都讲到了,但是这样教还远远不够。“寇”字是这一课生字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最后的四个笔画。如何利用汉字的造字特点优势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不妨这样来教:首先,出示金文的“寇”字,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汉字多么像一幅画。再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它就像是一个人正手握器具,跑到里屋去殴打屋里的主人。接着强调最后四个笔画,这正像是一只高举器械的手准备打人。通过对字形的理解、分析、想象,学生就把字形给记住了,字的含义也懂了。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寇”字的解释:“寇,,暴也。”“寇”,就是象征着暴力的入侵者。而“日寇”就是指从日本跑到我们中国国土的侵略者,他们就是强盗,他们就是残暴的入侵者,我们要捍卫我们的祖国,当然要“抗日”。从“寇”字教学进一步延伸到文本教学中,进一步理解“寇”字: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红军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毅然接受任务,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顽强不屈,浴血奋战,在完成任务以后英勇跳崖,壮烈牺牲。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向日寇低头,这是顽强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
埋地管道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日常审美泛化
关注生命与时俱进上好每节语文课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如何把握需关注的几个重点
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诉求研究
从审美角度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与品“文、言”之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分析
论后现代体育文化的审美中心转向
关注课堂细节 提高教学效率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校器乐教学应关注的审美要素
关注练习设计,提高学习效率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