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作者:冷光伟 字数:4654 点击: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知识,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机互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同时提高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的实效。
关键字: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审美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贯彻实施,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逐渐成为当今教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历史教学与美育都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是非常综合与全面的,往往与其他学科之间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而且历史本身蕴含着旷远、宽阔的美学价值,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辅以审美教育(即美育),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及审美能力,又可以使历史的美学欣赏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1 历史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1.1 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
历史是由人类所创造的,综观人类历史,就是不断战胜邪恶、追求正义,不断发现真、善、美德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从古代女娲补天、嫦娥追月的美丽传说,到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然后扩展到诗词、小说、舞蹈、音乐、书法、建筑、美术等这些历史发展中孕育而生的文化遗产,无不展现出历史的艺术美;从秦皇汉武、康乾盛世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等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无不展现出历史关键人物的人格之美;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工业革命、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无不展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之美。“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够使学生充分的感知美、领会美、创造美,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美的种子,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令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美。
1.2 历史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学科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而且历史中涉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的征服改造和社会变迁,蕴含着拥有极大的美学价值。一是,历史学科中的文学故事、诗歌、绘画、雕刻等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理性历史事实的概括升华和感性艺术美学价值的综合体现,欣赏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带给人们丰富的美学情感。二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人类的历史,大多起源于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大河流域,接着伴随人类的历史的不断发展,资源逐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开始了不断的迁徙,催生了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人类文明。通过对人类历史遗迹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令学生充分感知历史所包含的艺术、自然、心灵等多层次的美学价值。
1.3 美育能够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
历史作为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跨越很大,因此历史学科的抽象性较强,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对历史的理解、把握和记忆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历史的学习。然而,历史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若加强对相关交叉学科的渗透,利用形象化的授课语言和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够形成历史的画面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为形象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2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美育的互动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包含着多层次的美学价值,历史教学与美育可以形成有机互动: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辅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历史中美育的相关知识材料,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历史教学与美育互动有如下意义:
2.1 历史教学与美育互动,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所谓素质教育,即对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因材施教,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大学生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创造能力以及强健的体魄之外,还必须具备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现阶段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美育的相关课程设置较少,因此大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品位方面的素质较差,使得大学生难以成为严格意义上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历史教学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与美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具体来说,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大多没有独立的美育课程,美育一般都是穿插、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的,因此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利用美育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直观感受和形象感,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2 历史教学与美育互动,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面临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保持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极其重要。有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通过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可以消除学生消极的思想,激发其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的意识,令其调整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国近现代史是充满着屈辱、血泪以及奋斗的历史,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复兴中华的人格意志。美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美做出具体的衡量标准与示范,提出美的要求,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分辨是非黑白,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历史教学与美育互动,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教育要以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美育除了在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丰富的美育知识的有效利用,可以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系统、深入的培养,美育所倡导的内容,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历史教学与美育互动,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方法
3.1 加强教师美育意识,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和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态度、思想等对学生审美教育影响巨大,一个拥有美好“师者”形象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美的号召,对学生品德、人格、言行的培养起着最直接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需要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美育意识,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其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师,应当对中国近现代史所涉及的内容有充分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并且具备感知、欣赏历史的美学价值的能力,能够真实地感受历史之美。再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师要能够将相关审美体验以适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如对近现代史中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先烈舍身为国、视死如归的悲壮之美,中国共产党员为了解放全中国而无畏牺牲自我的崇高之美,要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的背景、前因后果做详细的阐述,为学生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对其中包含的悲壮美、崇高美做客观、明确的宣扬和倡导,使中国近现代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美育感染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
3.2 丰富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建立有效的美育途径
美育是需要通过有感染力的具体形象来让人感知美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育也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构建来达到教学效果。具体形象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一是,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生动化呈现,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各种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在国内的电影资料库中随处可见,比如描写近现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为背景的《林则徐》,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蚀做了详细的描述,系列纪录片《复兴之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了中华民族从1840年到2009年长达169年的历史,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振奋人心、追求真理的崇高美感,通过形象的音影方式,对历史的兴衰中的美、丑做了全面而又强烈的体现,令观看者树立起振兴中华的理想意识,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积蓄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充分发挥历史遗迹的教育作用,增加美育的真实感
历史中的美并不一定都是从文字、音影等材料中进行体会,,遍布全国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遗迹可以发挥重要的美育作用,这种美是可以用眼看得到、甚至用手摸得到的,可以增强美育的真实感。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比如近现代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事件发生地等等,通过将学生带领到实地进行考察,可以拉近现代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大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中存在的美的把握和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能力。
3.3 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内容,挖掘美育知识
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资源宝库。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就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中的美育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材料中的自然之美。历史材料中包含非常丰富的自然之美,如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自然风貌、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等等,要在教学过程对历史自然美的进行充分展示,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历史材料中的社会之美。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史,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社会之美。历史英雄人物所表现出的豪迈气概、铁血丹心、不怕牺牲、为人民谋利、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对培养大学生言行美、心灵美大有裨益。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伟人事迹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汲取更多的养料,更好地改善自我、完善自我。
3、历史材料中的艺术之美。历史学科中是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工艺美、绘画美等艺术之美,通过历史材料中的插画,可以引导大学生产生联想,增强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欣赏水平,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历史材料中的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中所涉及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4、历史材料中的精神之美。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名族的血泪史和奋斗史,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体现出丰富的精神之美。比如在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历史过程中那种高尚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拼搏精神、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等等都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通过引导大学生感悟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精神之美,能够使得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得以升华,提高其民族自豪感,激励其投入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陈宏对.试论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悲壮美育,[J]淮南师专学报,1999,(1).
[2]冯亚华.以美育德——加强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S1) .
[3]杨用成.高校历史美育的功能与价值[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