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之积累的作用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王秀兰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4期
摘 要:培养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积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积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奠基性和提升性。本文将从丰富的语言积累、高雅的言谈举止、深厚的文化素养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在积累中培养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怀进行阐述。
关键词:积累;语文核心素养;修养;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丰富的语言积累、高雅的言谈举止、深厚的文化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这三者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涵盖了语文核心素养的主体。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变得高雅得体,也可以因此而沉淀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所以说,丰富的语言积累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有着奠基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阐述“积累”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积累”,是指事物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褪尽纷繁杂芜之后,沉淀下来的良萃精华;是为了将来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地增长完善;或者也可以说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积起来的经验、知识等。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意在强调学习生活中的积累,这个积累是指语言的积累和知识的积淀。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还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良思维品质和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阅读欣赏。这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主动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陶冶自我情愫提升自我修养。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表达的物质外壳,是情感共鸣的沟通桥梁。如果不能积累相当的感性语言材料,阅读鉴赏也便成为空中楼阁,语文素养的修炼提高更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积累语言材料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养成眼耳手脑俱勤的好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将生活和学习中精妙的语言及时地整理并抄记下来,日积月累,必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他山之石”成己之“玉”。
清代的袁枚注重积累语言,他从村夫僧侣那里得到好词佳句的故事,堪称佳话。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季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细细咀嚼,于是就有了“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便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也非常注重词句的积累,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睡觉、刮脸、穿衣前后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这个好习惯促成了他的许多优秀小说作品(短篇集如《狼的儿子》,中篇《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长篇《海狼》《铁蹄》等)。
所以说,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要做的那一刻起延续积累而成的。
二、 修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立德树人,形成优良的精神品质。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得体,要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中国古代的荀子曾作《劝(劝勉、鼓励)学》,其经典的论段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其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其次要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为遵行的学习态度,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这就从宏观上强调了积累的作用,说明一个人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可以使他的言谈举止逐渐变得文明得体,并依之达到一种高雅纯粹的精神境界,沉淀出一种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所谓的“厚积才能薄发”,原因即在此。
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卧室的窗台书架上到处放着刀笔和竹木简,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为他的巨著《论衡》积累了不少的素材,直到临终前还坚持这样做。唐代的白居易更有“陶罐积累资料”的美传,据说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抄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开始下一轮的资料搜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注重积累,亦有“昆山无书”的典故。
这些虽然或为传说或是典故,却能让人从中窥探出一条关于积累的草蛇灰线,那就是无论一字一词还是一言一语,积累在其个人成长中都会有它的辉煌所在——使他们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家。甚至可以说,这些关于“积累”的良好习惯,不仅造就了古今中外诸多优秀的人物,更造就出了许多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