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浅谈“整体感知”的理论内涵

作者:陈晨 字数:2764  点击: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和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理论可作为“整体感知”的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解释并强调了“整体”感知的必要性,其中的“完形压强理论”又与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理论不谋而合,解释了“整体感知”中阅读主体对于客体的接受与再创造的原理。

关键词:整体感知;格式塔心理学;接受美学

“整体感知”是《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倡的阅读方法,目前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被广泛接受与运用。但很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思考与理解,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环节常常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它的有效性。实际上,整体感知作为一种科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它符合人类的审美规律,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

1 格式塔:整体感知的心理学基础

作为阅读时的第一步,整体感知是一种间接感知。学生所面对的不是客观物的实体,而是由语言文字——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表示出来的客观物。它是现实事物的抽象的间接的反映,是“符号”和“代码”式的“外部言语”,需要经过读者的转换补充,把抽象的转换为具体的,把间接的补充为直接的,才能实现和完成对这种“外部言语”的真正理解。所以,阅读感知是包含着强烈理解色彩的间接感知。这些语言文字不是赤裸裸地直释生活,而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物景,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等来感染人、教育人。在教学实践中,课文里所描绘、塑造、表现的是完整的形象,其各个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阅读时决不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人为地割裂开来。虽然文章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我们不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应该感知成统一的整体,这是感知的整体特征所决定的。

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认为,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也就是说,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格式塔)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比如,人看外物往往一眼就看到了它的整个形状,一眼就抓住了眼前物体的粗略的结构本质,然后才注意到它的各个细部。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个别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却了整体,个别便没有存在的价值。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十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是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所以在初读感知时,教师不应着急分层分段,肢解课文,而是要使整篇课文在学生眼里成为一个格式塔,即知觉整体。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默读、揣摩、欣赏,从而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艺术手法等。否则,脱离了完整的意境,看不到作者的思路,尽管在字、词、句、段上下功夫,也只能徒劳无益。

如鲁迅的《药》,是由买药、吃药、谈药、药效等故事情节构成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只有顾及全篇,把每个情节与整体联系起来阅读,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与价值。又如读朱自清的《绿》,对梅雨潭环境的把握,就要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才会出现整体形象,才能体会到梅雨潭浓浓的绿、醉人的绿。即使读诗,一首诗的格调、情味也是从这首诗的整体情境中产生的,而不能从其中的某一句诗、一个词里觅得。

叶圣陶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大概”。虽然这时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仅仅是混沌的、朦胧的,带有飘忽性和猜测性,它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但只有把握了全文的语脉、文思,站在整体高度鸟瞰各个部分,才能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式产生正确的感知,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一旦局部的文字领会了,再回到整体,就能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符合学生阅读课文“整体——部分——整体”的心理特点。

2 召唤:整体感知的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还有一个经典性命题是“完形压强”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不完全的形、不规则、不简洁的物出现在人眼前时,,人会有一种想补充它、完善它的心理欲望。在完形压强的作用下,有缺陷的事物在我们眼里也会获得一种意念上的完整。如一个85度的角,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不足的5度而看成直角。同样,面对一首语言上跳跃性很大的诗歌,人们也会极力地去寻找某些合适的字眼来进行弥补,而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于头脑。从这一理论出发,完形心理学家认为,文学艺术所努力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如何通过一个不完全的形来造成一种对欣赏者的最大刺激,或者说,是如何创造一种艺术中的空白来召唤读者的积极参与,以达到与读者心灵的沟通。而对于读者,其努力追求的则是如何抓住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来欣赏、品味艺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以期达到真正地把握艺术的真谛,满足自己的审满需要。

这种看法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由连接起来的符号所组成的不具体不完善的东西,它的存在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空白点”,当读者将自己的经验以及独特的生命意义注入文本,将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作品中的未定性就得以确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会获得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充分调动主体的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体验和感悟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解码,不但把文本中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复现出来,而且还渗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甚至于人格、气质、生命意识也参与其中。以此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开发、补充、再创,重新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使艺术形象更为丰富、鲜明。

所以,整体感知作为一种完形心理过程,就是阅读主体在文本的召唤下,对阅读客体即文学作品的完形化。结合接受美学与完形理论来理解整体感知,既要肯定阅读主体对文本的依赖,认识到感知内容应从文本本身出发,同时也要强调阅读主体的创造性质和自由状态。整体感知既是主体对文本的有效吸纳和接受,同时也是主体对文本的加工改造。也就是说,整体感知既存在着顺应文本的方面,也存在着升华文本的方面。理解整体感知在心理学与接受美学层面上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阅读心理学》,张必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完形理论与语文教学》,王满新,《廊坊师专学报》,1998

[4]《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刘永康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7

[5]《西方心理学史》李汉松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王松泉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浅谈业主物权与物业管理的冲突与调适
浅谈浙南夹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应用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同性恋题材影片片名的翻译
浅谈中国古代治安工作
浅谈抓好档案质量全面管理
浅谈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分析
浅谈新时期医院档案安全管理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营销
浅谈焊接应力及变形控制的研究
九型人格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电气化铁路对通讯信号的影响与防护
浅谈大兴安岭野生蓝莓的人工培育技术
浅谈常见猪冠状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