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思考

作者:张雁 字数:6200  点击:

摘 要:中医是否是科学的问题起始于西方医学传入之后。西洋医学最初登陆中国要追溯到明朝末年。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的时候,孰优孰劣的价值评价也随之出现。20世纪20年代之后,“科玄之争"将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医推上了风口浪尖,许多儒士对中医提出了质疑。然这样的争论时至今日尚未分出胜负。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而且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事实上,中医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治愈了无数人的病痛,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正是中医虽饱受争议,但仍顽强存在的根本。

关键词:中医;西医;科学

1 引言

中国传统医学起源很早,民间一直流传着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且在古籍中也是可考的,《搜神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据说“神农鞭百草”并非人们的想象,而是确有其事,《述异记》就记载:“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自此之后的数千多年间,中医学不断发展变化,解除人们疾病的痛苦。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前,人们对于中医学没有反思与质疑的必要与可能。直到晚晴时期,西方医学才进入了中国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从此以后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就开始了。

胡适曾言:西医知道病因,治不好病,是科学;中医能治好病,不知病因,所以不是科学。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中医靠着经验也能把病医好。西医根据科学,有时也会医不好。但西医之于科学,如船之于罗盘。中医根据经验如船之不用罗盘。用罗盘的,有时会到不了岸,不用罗盘的有时也会到岸,但他还是相信罗盘。一句“不是科学”已将中医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最近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不是伪科学的争论,又沉渣泛起,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中医是一门科学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中医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如果它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就应该可以用通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它的概念、命题等理论成份和诊治疾病的方法与技术就应该可以被公认的科学标准和研究程序加以检验。

2 科学的划界

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六气脏腑学说,这是玄学(哲学),不是科学。那么如何给科学划界,给科学划界的标准是什么?

2.1 证实主义的标准

证实主义即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证实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命题的真伪取决于它所肯定的事实存在或不存在,在他看来,只有可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称得上科学的命题,而那种与人们的经验毫不相关的陈述,超经验的陈述如“本原"、“理念"、“客观精神”等概念由于与人类的感性经验无关,找不到与经验相对应的东西,是不可证实的,因而都是形而上学的非科学的东西。1936年,德国科学家石里克(M.Sehlick)进一步论证了关于证实的理论。他首先区分了完全证实和可能证实。所谓完全证实,是说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经验上,都要求做出明确无误、确凿无疑的说明。事实上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石里克指出,我们的证实并不是这种完全的证实,而是一种证实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可证实性,即只要具有证实的可能性的命题就是科学的命题。可证实性并不意味着“此时此地就可以证实”,更不意味着现在就已经得到了证实,而是说具有证实的可能性。只要具有证实的可能性的命题就是科学的命题。想以此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中国的多数“反伪派”基本上是持这种观点的。

2.2 证伪主义的标准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经验虽然不可能证实科学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进而证伪普遍性的科学结论。他认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并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找到了支持自己的例证,而在于它的可证伪性,只要与一个经验事实不符,科学学说就将被推翻。比如,不管我们观察到多少只天鹅是白的,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的命题,然而,“只要观察到一只黑天鹅就能证伪”这一命题是假的。其实质是只要后件为假,其前件必为假。就是说,从一个科学假说H中演绎出来的可被直接检验的推论C如果与观察事实不符,那么由此就可以说这个假说H已被证伪。用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结论的被证伪必然得出这个结论从之演绎出来的那个系统的被证伪。也就是古典逻辑中否定后件的推理。”为此他提出了科学的证伪主义标准。他认为理论的科学标准,就是理论的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或可反驳性。只有具有可证伪性、可反驳性的命题,才是科学的。而不可证伪的学说,左右逢源,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可证伪、可反驳不一定已经被证伪、被反驳了,而是只要具有可检验性就行。

3 中医非科学的理论依据

主张废除中医的一些学者正是用上述科学划界标准来评判中医,于是导致对中医科学性的怀疑。

3.1 中医不可证实论

有学者认为,“任何经验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成为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并未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而近几十年许多人做的相关实验并未证实中医理论。”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还列举了一些国外机构的试验结果,特别是对针灸的试验结果。其实西方国家正视中医只是最近十多年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后的事。而中医治病的处方和技术,发展了几千年,吃了几千年中药,接受了几千年中药治疗,治愈了无数人的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就是对中医的证实。有人说古代检验不是科学的,现代检验才是科学的。实际上无论古代还足现代,公众通过治病获得的认识、“亲身”的体验,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平时看病与否从来都是根据自身体验,不是看科学测验报告。可以说,中医的许多方子、治疗方法,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中医作为这种检验形成的经验科学存在至今,自然有它进化选择的原因。

3.2 中医不可证伪论

“废除论”者按照波普的科学划界标准学说,认为中医学是典型的伪科学,理由如下:

第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不能接受经验检验的,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理论。认为中医理论有很大模糊性,定量描述不足,生理、病理、药理机制都用阴阳五行解释,这种解释舍弃了很多细节,笼统模糊,对具体机制语焉不详。如中医治疗肝阳上亢证常用滋养肾阴的方法,因为肝木肾水,而水生木,故可滋水涵木,但却无法解释肝肾间的生理机制,也无法进行反驳或证伪。

第二,中医是一门实用主义医学,理论多是对临床经验的说明和阐释,是联系经验和临床工作的工具,同时,这些经验并不是独立的、可以重复观测的现象,而多是医者的主观体验,诊断方法主观性强,诊断不具备唯一性。再加上中医对疾病预后缺少统计学支持,而西医对疾病预后通常有良好的统计学数据。因此,,这种主观体验是难以证伪的。

4 对中医非科学论的质疑

“废除论”者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划界标准来评判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这是不妥的,原因在于:

4.1 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作为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划界标准过于简单化、绝对化

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标准来评价,非自然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中医学理所当然会被拒斥于科学之外。比如,在波普的证伪主义名著《猜想与反驳》一书中,一开篇就把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与占星术并列为“伪科学"的典型。以自己认定的自然科学的标准判断非自然科学的理论的科学性的做法过于简单化、绝对化了。

科学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能够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二是能够根据理论作出科学的预测。相应地,“判断一个医学学说是否科学的标准也有两个:一是该学说是否能很好的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临床现象”;二是能否对疾病作出科学的预测。

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就上升为理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不仅能够解释新观察到的临床现象,而且能对疾病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王世保认为,中医指导诊断的主要思想就是整体观,即“有诸内,必形诸外”。这种内外一体的整体观决定了中医采用“司外揣内”的诊断方式,也就是说医家往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手段直接搜集病人体外表症,然后揣测分析其内在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转归等情况。这种诊断方式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在病人还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之前,就能发现病人的患病情况,历史上有名的扁鹊为蔡桓公预测疾病转归的事件就是对中医所具有的这种早期诊断、未病先防的功能有力佐证。”虽然中医的诊断手段非常地简单,不像西医那样采用高度先进和复杂的仪器,但是由于它更符合自然层面的认识途径,所以“中医这种既原始又先进的诊断预测方式对疾病的诊断往往更加准确并能做到早期预知,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 文化是多元的,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

科学是一种文化,不同领域的科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中医学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这些学说又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所谓阴阳五行实际上是探讨人体内的一个对立、统一、矛盾、平衡的唯物辩证思想,而西医体系则是建立在实证和解剖基础上的,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中医看重的是事物的功能和关系,即意象;而西医看重的足事物的形体和结构,即物象。因此在处理问题时,中医会使用意象整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整体;而西医则会分析还原的方法,其优势在于精确。中西医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不同方面、不同层面。中医治病讲“和”,这是中医最大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所以用西医的诊断疗效标准来衡量中医,就失去了公平性与科学性。如果中医一旦放弃了自己的标准去模仿西医,或者强制中医建立西医式的标准,其结果,中医诊疗必然在整体上丧失优势和特色。

文化是多元的,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选择,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还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性”原则都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找科学划界的普遍的、绝对的标准,用邦格的话说是“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因此,中医存废之争表面上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之间的论争,究其本质却是一个东方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文明时表现出来的冲突。“当西方文明进入的时候,人们习惯用西方文化衡量一切,当发现用西方现代文明的标准无法认识中医的时候,中医便被纳入伪科学的范畴。”然而,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为祖国历史文化发展做了巨大贡献。正如有学者所说, “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是典型的互补关系。实践已经证明:西医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医把握病症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应急救治方面,可以发挥中医难以企及的作用;而中医的方法,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特别是在调理机体的免疫能力方面,可以解决西医无能为力的问题。所以中医应该还是一门科学。”

5 实践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可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理论也应当依靠医疗实践来检验。中医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活动。中医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有效性,证明了其内部隐含着科学的内核。在中国5000余年的历史中,有长达4500多年的时间当中,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疾病完全是靠中医治愈的。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也是中医接受实践检验的最好证据。中医为什么几千年不衰?倍受争议而又顽强生存?就因为它在临床上的疗效好。它是被无数次的客观实践证明为科学的东西。而中医学术思想体系里蕴藏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方剂和药物己经为今天的科学所证实。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特点使其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两重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指出,“中医的理论系统‘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强调对人体整体平衡的调节,也强调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环境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中的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要知中医西医孰优孰劣,我们应该采用双盲、 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西医诊断出来的同一种病,用中西两法对照治疗,看看是不是一样有效,或者谁低谁高?这也是循证医学的一部分。另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即个案研究,病人的中医药治疗的前后状况,西医治疗的结果,中医治疗后的结果,应该设计出一种统计学对照比较的办法,提出一个类似于P值的范围来。西医史上,个案研究曾经占有重要地位,只是近些年来才被推到角落里去,遭到排斥。我们应想办法让个案研究上一台阶,能进行统计学处理。这将解决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最多遇到的困难,使中医获得过硬证据(SolidEvidence),坚挺地立于医学科学之林。”

以中、西医对荨麻疹的治疗为例,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痉痒、红斑,风团轻度隆起,迅速发生与消退,退后无痕迹。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目前还不完善,尤其对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清楚,成为了其治疗的瓶颈。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造成炎症介质增多的病因未除,一旦中断治疗,荨麻疹多易复发,再加上西药存在的不良反应较多,所以说治疗荨麻疹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去除病因。而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早在内经时期就有记载,其理论系统完善,治法灵活多变、治疗效果显著。治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凉血解毒、益气固表、养血活血以及清利肠胃湿热,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事实上,中医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治疗荨麻疹,已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要判断中医是不是科学,不能仅仅依靠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标准,而应依据实践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1):37—40

[2]廖育群.科学对中医的影响.科学对社会的影响[J],2006年(2):40-45

[3]樊国梁.《燕京开教略》中篇[M],清光绪三十年北京救世堂铅印本:37

[4]郝先中.废止中医派的领袖——余云岫其人其事.自然辩证法通讯[J],2006年(6):72—112

[5]刑玉瑞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

[6]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65

[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44


关于网络就医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A大类各位革命导
关于加强城建档案法制建设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干部人事诚信档案的思考
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优化的思考
关于我国鞋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思路分析
关于ARP欺骗问题的研究
关于日语终助词的汉译研究
关于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关于比较视域中跨学科的美术学方法研究
关于《洛丽塔》的复调性分析
关于构建大学生党员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长效机
粟裕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浅析
基于中医医联体的健康服务管理平台的构建研究
关于中文图书著录若干问题的探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