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武化”视角解读高校武术教学

作者:杜万新 字数:3051  点击:

摘 要:本文从“武化”视角分析高校武术教学,通过对武化理论的阐述、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等多方面的探讨,解读“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交互效应。

关键词:武化;高校;武术;教学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智慧结晶,不仅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倡导自立自强秉性的精神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高校作为多元文化思想交流交融的“集结号”,既承担着传播武术文化、教授武术技能、弘扬武术精神的的重要使命,又是学习、研究与宣传中国武术的前沿阵地。本文基于“武化”视角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的核心与内涵,以探寻高校武术教学的现代价值。

1 关于“武化”的理论阐释

止戈为武,以武教化。“武化”最早是为了消停战事,以“武”所担当的文化内涵去感化或支配人,让人在身与心的修习当中,达到由内而外、心与身高度贯通、言通行达,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具备正确认识和定位。早在远古时期,冷兵器时代,由于社会多变,战乱不绝,各国为开辟疆土或保家卫国,纷纷采取军事行动,讲武、习武、尚武的风气日胜一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习武者经历了长久的积淀与发展,通过武术道德框架的建构实现了自我规范,形成了习武者共同遵守的行业契约,这是“武化”的雏形。

文武双全,自古至今都是每个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文化”和“武化”相辅相承、教而化之,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长的文明史。“文以修心,武以修身”,虽然两者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同,但都是教育与教化的手段和资源。只是所走之路,所“行”之“式”不同而已,但最终的归宿与结果都是相通的。武化较之于文化更注重于对“化”的领会,学习武术的技术博弈,只是“武化”育人的基本层面,更高层面,则是包含武术修为与武术道德素养相融合的全面提升。

“武化”的“化”不在于求知欲的循循善诱、知识填鸭式的灌输,而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武化注重通过对“意志品质”的炼悟达到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征,培养武之德性,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一种全面而和谐的塑造和陶冶,要求我们的情感不能自我封闭,而是向他人、外物敞开,在追求人(对手)与物(拳理)的同时,更是在追求“知己”、“成己”,使人对万物都产生热爱之情, 并与之融为一体。

2 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选课时的兴趣、热情与武术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的反差。一方面是,学生对武术认识片面,武术价值得不到学生普遍认可,“武术教学”体操化趋势愈演愈烈,淡化武术防身功能,降低了武术的魅力,而使武术的许多特性和价值无从展现;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武术教学已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套路传习模式,再加上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倍感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造成学生学习内容记不住,“考完忘光”的窘境和“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

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应摒弃摒弃传统的武术方式,以大学课堂教育为基础,积极发挥武化对人的积极因素,传播正能量。武化作用于人,可使人的身心得到不断的完善发展。一方面,学生习练武术,可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实现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生活情趣的丰富,健康意识的树立,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高尚的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积极健康发展。习武之人,往往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上,更加积极阳刚,受刚劲的武术文化影响,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性作用。

那么,如何为高校武术教学赋予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因素呢?

第一,为武术文化体系赋予爱国的民族意蕴和民族情怀。武术教学不仅是传授武术技术技能,而且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爱国思想。学生不仅能从技术层面上升的民族精神层面,更能让学生从更为广阔的层次上展望其理想价值,来实现自我意志的砥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内心的修炼。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技术的传授和武术理念灌输,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深刻领悟到武化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刚劲有力的尚武精神,并能够使之逐渐成为影响自我精神世界的价值理念。

第二,把现代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武术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武术教学才能够与时俱进。将现代体育精神融入武术教学体系,是新形势下武术发展的需要,既可进一步激发武术自身的生命力与活力,为武化注入现代性因素。要引导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习惯,让学生在身与心的修习当中,一点一滴,以实际行动,达到由内而外、心与身高度贯通、言通行达,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具备正确认识和定位。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武化的深厚内涵影响学生的为人处世,教育其在社会当中遵循社会规范与社会价值。

第三,在武术教学中探寻尚武精神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将其转化为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动力。尚武精神的内涵有百折不挠、勇猛精进、奋勇无前等积极意义。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验,有助于不断提升抵御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也是其时代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3 探索“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交互效应

第一,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爱国思想内容的讲授。现在武术教学的弊端是只注重对技术层面的传授和指点,而忽视对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熏陶。因此,要加大对武术德育和文化层面的相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角色定位。

第二,采用现代武术教育方式,提升传统武术教学。在传统武术教学体系当中,“苦练”和“机械式”的武术练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厌学、惧学的尴尬境地,从而影响学生习练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多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武术教学方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融合武术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与英雄主义,丰富武化教育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模式与内容形式的多方面探索,要着重向学生讲解习练武术的价值与意义。把武术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英雄主义等三者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习练武术的同时,还要亲身感受到武术在新形势下的本质内涵和精神意蕴。

4 结语

武化注重对“意志品质”的觉悟,培养武之德性,并与之融为一体,进行一种全面而和谐的塑造和陶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实现武化内涵的更新发展,要加大对爱国思想内容的讲授;采用现代武术教育方式,提升传统武术教学;把武术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与英雄主义融与之中,以此丰富武化教育内涵,推进武术教学的现代化,实现武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武化”与“文化”—中国体育的土壤特征与气候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4):1-10.

[2] 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0.

[4] 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3.

[5]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6] 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 [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7(1):62-64.

[7] 苏克强.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4):22-24.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意义探讨
马克思思维方式的逻辑解读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
基于民法学视角下的非法取证行为
中介与理论视角下中式英语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傲骨贤妻》中的女性形象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探讨时政新闻中习语的翻译策略
中学生攻击行为基于家庭生态系统观视角的探究与教育对
政治理论解读:社科学术期刊的当然使命与职责
解读恐怖片创作元素
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刑事诉讼简易程序
从审美角度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与品“文、言”之美
生活教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解读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措施探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