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马继宗 字数:2033 点击:
摘 要: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小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只求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被动的学习使得历史课程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浅谈自己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学习兴趣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有很多学生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历史这一学科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很多人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却没有注意到得高分、满分的却很少。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体会。
1 趣味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让人眼前一亮的趣味性导入,能够在一节课开始时就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次优质课竞赛时,当时讲解的课题是《开辟新时代的宣言》。由于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上课之前笔者进行了一番装扮——用假发、假胡须把自己装扮成马克思的形象,一进教室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下面是笔者开课时的师生对白:
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的装扮像谁?”
学生:“马克思。”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的预习了课本。当然,老师老师虽然姓马但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是赝品”,边说边取下装扮“真正的马克思是什么样的呢?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什么样的伟大事业呢?为了了解这些历史知识,他我们来学习开辟新时代的宣言这节课。”
通过这种导入,使学生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整节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因材施教,释放学生潜能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各种原因,一个班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好坏参差不齐。在教学中,依据大纲要求,从优秀、合格、低分登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校坐得住、学的下、有所得。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阳光关照”和“快乐满溢”。例如在讲述《伟大的开端》一课,五四运动爆发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我再追问:“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了哪些正当要求?”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要求把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归还中国”后,我用沉重地语气说:“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会提出的这些的正当要求为什么遭到无理拒绝?”同学们一片愕然,我再提示到“日本曾经以退出巴黎和会迫使西方列强答应就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最终西方列强答应了日本的要求,为什么中国的正当要求他们却不予理睬?”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通过相互讨论后认识到“是因为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中国在外交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鼓励他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多做贡献,争取祖国的早日强大,扬眉吐气。因此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3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空间概念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老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历史教学的内容又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复杂性。单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实现这一要求的,也给历史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带来极大阻碍。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好形象直观的情景,能将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士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更替》时,播放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学生听了熟悉的歌曲后,教师布置任务: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用夏、商、西周的更替来论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再如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为“春秋组”,一组为“战国组”,学习完相关内容后,使两组同学分别展示收集到的相关成语,并分别选派一名同学口头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看谁讲得好,讲得生动,通过此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自主去了解和学习历史。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其他学科一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兴趣这一首要因素。在教学是精心备课,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历史这门小学科中探索大世界,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在其中,是学好历史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