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家校合作帮扶策略
作者:罗小燕 字数:2454 点击:
摘要:“学困生”现象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数学学习,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大,成为“学困生”。在针对数学学科出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部分学生是全学科困难、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数字方面不敏感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相应的出现了新的思路,即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困。
关键词:小学数学;家校合作;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25-01
前言:家校合作教学是教育部门不断探讨的环节,也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认识到家长不再是教育的置身事外者,而是要以自己的努力与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探索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家校合作帮助策略。
1.小学数学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不适应数学学科模式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与其它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因为其它学科都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以语言为基础的,包括语文、思想品德等,教师完全可以依赖于自身的语言魅力,甚至是表达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对知识进行讲解,然而数学学科是一门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学科,这显然与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状态不相符合,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与培养,这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突破。很多学生存在着对数字不敏感、理性思维能力不发达等的情况,客观上造成了对数学知识理解上的困难,逐渐成为“学困生”。
1.2 对于一些词汇的理解不到位
小学阶段,尤其是开始阶段性,学生对于语言本身理解就不到位,很多字词并不清楚其意义所在,而此时数学学科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了“小于”、“等于”、“大于”等词汇,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会对孩子提前教一些内容,而有些家长则顺应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词汇、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分层时有发生。加之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1.3 数学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少
数学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掌握,不如更为推进一点,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的传递。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仅缺乏这种思维,在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运用也相对较少。不同于在语文课堂学习了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可以在家庭中和家长交流,数学语言并不是普遍的交流语言,甚至不细心的感悟都不能感知它们的存在,这样缺乏实践的学习,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学科天生产生一种疏离感。
2.小学数学学困生家校合作帮扶策略
2.1 家长更新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困生的家校合作帮助,首先要尝试更新家长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学工作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的,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我要是自己能教育好孩子,要老师干什么”,想要实现家校的合作,需要先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推动家长与学校的合作。作为学校,要主动取得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班级家长群等,拉近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将家校合作的理念传递给家长,并且告知家长应该如何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家长更新教学理念,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关注到孩子在家庭的学习。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启蒙阶段,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学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启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邀请家长的帮忙,也需要调动起家长的数学意识,使家长先关注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才能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在生活中影响学生。
2.2 家长帮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学困生的成长,需要家长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对数字的不敏感而难以学习数学的突破,且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奠定时期,此时正是需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实现。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寻找到数学知识的发展阶段。
2.3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知识需要独立的思考与清晰的罗辑思维。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孩子的罗辑思维。在一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上,家长要问一下孩子的想法,并且按照步骤引导孩子去完善。在完成数学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做完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出检查,实现自我的检查,在很多小学家长愿意帮助孩子检查以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孩子自己检查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针对孩子以前出现的问题,教师批改之后,问孩子对于这道题的思路看法,了解学生有没有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且恰当的进行引导[2]。
2.4 化数学为生活场景
在数学学科中,不仅有数字的计算,也有许多图形方面的知识,包括常见的路程问题、计量单位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如在周末陪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通过划线,告诉孩子跑100米,200米的距离,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了解所学知识,使数学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当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巧妙融合之后,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的生活场景,也变得有所依据,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家长反复重复的大于,小于等,都能在不自觉中帮助学生记忆[1]。
整体而言,实现数学学习的家校合作,对于学困生而言不是知识的强行提高,更多的是能感受到家长与学校的关怀,在一种浓烈人文环境下,在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下增加数学敏感,是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防.试析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教师,2008,16(4):72-73.
[2]梁霞.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改革[D].北京: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潘静.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鲁东大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