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无为”思想在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作者:强熙燕 字数:2566  点击:

摘要:新时期下,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全人”教育目标。我国伟大教育家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更深层次的“有为”。在高校中文教学中,教师可有效运用策略,将老子“无为”思想积极融合其中,实现和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而优化中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无为”思想;中文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242-01

“无为”是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结合老子思想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去理解“无为”,发现其并不消极,而是更深层次的“有为”。当下老子的“无为”思想在社会各个方面皆有广泛性应用,将其导入课堂教学体系中,能够对教师积极导入素质教育理念起到引导作用。当下,国内高校普遍追求“无为”教育,为学生构建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进而使其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1.“无为”思想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儒家提倡以仁治国,墨家提倡以兼爱治国,那么道家则是提倡以“道”治国,这里所涉及的“道”,既为老子在大千世界中长期摸索与归纳出来的规律。而“无为”,则是遵守这些规律的基础性条件。老子主观地认为,“无为”是“有为”目标实现的最佳渠道,任何事要实现“有为”,必须经历“无为”的过程。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观点,并不是他生存的终极目标或面对生活的态度,“有为”始终是其亘古不变的目标。从某种层面上分析,“有为”是“无为”的产物。“无为”即为顺应自然规律,以可观规律为准绳做事,这样才有很大可能有所作为,貌似无为,实质是有为。

2.“无为”教育的意义

教学中追求“无为”教育,是对中国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有效传承。高校中文教学,强调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感受的累积;关注领悟与直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观。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识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因为很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存在,造成教学活动具有非理性控制的特点。而“无为”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及采用的方法与策略,有助于强化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为良好教学气氛的构建提供优势条件,进而促使学生在最佳的环境下自主参与进学习活动中。由此可见,将“无为”思想有效地融合至高校中文教学中,有助于协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挖掘潜能,促进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无为”思想在高校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情境策略

高校教师在中文教学中为创设某种情景,可采用生活再现、实物示范、图画重现、表演感悟、语句阐述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勾画成客观事物或形象生动的现象,再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中文教学内容吸引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方法,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在消极的状态下学习知识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情景策略的应用,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实现角色转型的机会,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挖掘潜力,体现才能。在高校中文教育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将自己想象成文中人、文中物,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切身的体会事件的发展过程,洞察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体会语言的艺术美,最终达到思想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回顾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在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自己不讲,而是罗列出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内容,带着问题看书并思考问题,进而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的掌握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利用教师的“无为”与学生的“有为”,来帮助学生实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标。

3.2 迂回策略

面对教育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切忌采用直接说教的方式,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但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启发想象等方法,协助学生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认识和感知,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到一些道理。在很多时候,成功的方法并不是勇往直前,迁回策略体现在先后退、后前进,先走弯路、后再走直路等方面上。在高校中文教育中,教师若发现初设的问题不具备对学生思维锻炼的功能时,应及时调整其难易程度;若初始问题难度较大时,教师可采用适当转换角度或适当铺垫后绕道迁回,化难为易或为思考创造捷径;若初始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应及时的追加相关问题,以提升问题难度,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预设的中文教学目标。迁回策略在高校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强化教育意图的隐蔽性,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迂回策略当之无愧是“无为”思想在高校中文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3.3 激励策略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激励办法有助于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使其知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变,获得更多的学习动机,并将其设为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进而实现甚至超越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文笔者认为,激励策略之所以能够促进“无为”在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关键在于其连续性,在认可学生一次成功之后,为其下一次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良好的气氛是激励策略有效应用的基础条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并不断产生继续成功的思想期待。在高校中文教育中,教师要以一双智慧的双眸对待每一名学生,对性格、资质与生活背景不同的学生,均要一视同仁。此外,还要遵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学生在学习、思考等方面能力存在的差异性,积极应用个性化的激励策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逐渐从“无为”实现“有为”。

4.结语

教育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无为”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种技巧,应用于高校中文教育体系中,追求的是中文教育的新高度,应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经经验,运用多样方法,将“无为”思想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永鸣.突围无为重构——三种思维视角与我的教育教学思想[J].未来教育家,2014(6):32-33.

[2]曹小花.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影响[J].俪人:教师,2014(18):163-163.

[3]白海燕.思想政治教师应修“无为”之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旬刊,2013(4):86-88.


浅谈武术“棍文化”之“棍术”起源探讨
“丽泽书院”命名时间研究
“朝”字字形字义辨微
论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儒家仁义观
诸子百家“比喻”的运用
从“黄金时代”到“危机时期”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正确树
从“七匹狼”商标案看驰名商标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
浅谈数字媒体专业“技术与艺术”
图书馆流通服务中的“关键时刻”管理研究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浅谈改革这块“硬骨头”
国家财政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探讨
浅谈“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
论“治大国若烹小鲜”及其现代价值
美国犹太人“无母国性”特征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