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新闻报道员怎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作者:杨丽娟 字数:3092 点击: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大”字上作文章,在“合”字上下功夫。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员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干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基层新闻报道员的新闻敏感性,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展现基层全面建设情况呢?
1 基层新闻报道的四个“法宝”
对于基层新闻报道员来说,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掘新闻、找到新闻热点,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新闻敏感。国外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鼻”,我们则称为“新闻眼”。新闻敏感是基层报道员的一项基本功,是精品力作的源泉。那么,基层新闻报道员该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眼”呢?新闻敏感虽然具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靠后天培养。要想增强新闻敏感,提高发现识别新闻的能力,笔者认为需从“好奇”、“灵感”、“专注”、“博学”四个方面加强基本功训练。
1.1 “好奇”——新闻的“生命线”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现象产生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作为贴近基层部队的“活动家”,报道员的好奇心就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一个好奇心强的报道员对周围的事物时常保持新鲜感,喜欢刨根问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许多好新闻就是这样被发现和捕捉到的。
身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最忌麻木不仁、目空一切,对日常新闻线索司空见惯、毫无兴趣,即使遇到好的新闻点,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少见多怪”的新闻热情。只有遇事多分析、多追问,才能挖掘出好的新闻线索。
1.2 “灵感”——新闻的“源动力”
灵感,是基层报道员在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由于受到某种信息刺激和启发突然闪现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有人将这种灵感现象称为“顿悟”。灵感来去匆匆,来得突然、走得迅速,往往消失之后,苦思冥想却再也想不起来。所以,笔者建议,报道员在日常生活中要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一旦灵感出现,就立即记录下来,千万不要偷懒,也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而失去了顿现的灵感。
灵感源自创造性思维。因而,身为基层报道员对某一新闻现象或新闻事实,要深入思考,仔细耐心地研究,探究事实的来源、现状和结果,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普通常见的日常新闻事件中,,找到灵感,在一般事件中,发掘新颖的、独到的见解。
1.3 “专注”——练就发现新闻的“火眼金睛”
专注,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尤其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是养成新闻敏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新闻敏感的养成,是基层报道员对各种有关事物进行注意的结果。
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报道员,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都会有第六感观,也就是新闻嗅觉或新闻感观,像雷达一样全天候开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切信息都逃不脱他的眼睛,一切信息都会经过“新闻筛”的挑选和过滤。无意注意是独立工作的基层报道员必须培养新闻敏感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这一步,一切便无从谈起。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基层报道员对有预定新闻线索的采访,需要集中意志,排除干扰,这便是基层报道员有意注意的体现,有意注意是新闻敏感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构架。
1.4 “博学”——吹尽黄沙始见金
要当“富”记者,不当“穷”记者。所谓“富”,就是有积累,不满足于现炒现卖。记者的积蓄,就像是蓄水池。水深,投石下去激起的波澜也大。一有情况出现,便能很好地进行对比、联想;如果水很浅,三两下就枯竭了。记者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况的积累。要心中有数,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了如指掌,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新闻线索和题材。二是知识积累。文学历史、经济哲学、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等等,都要懂一些。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刊,慢慢使自己充实起来。三是人脉关系的积累。记者要广交朋友,真诚待人,朋友多,信息渠道就多,新闻线索就多。
2 基层新闻报道的三个“阶段”
搞新闻报道得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读书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读大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所以,只有脚踏实地,每走一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完成,才能在新闻路上越走越远。
2.1 多写——勤能补拙
基层新闻报道不是靠天赋,不是靠机灵者的偶然发现,也不是靠从新闻学堂现学现卖,而是靠报道员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长期积累,长期培养得来的。俗话说“吹尽黄沙始见金”,对于大部分“半路出家”的基层报道员,面对“先天不足”,要用心学习,精心研究,多写、多改、多想,那么,新闻报道这棵大树就会根深叶茂。
2.2 沟通——有的放矢
很多时候,一篇稿件能不能发表,取决于能不能较好地与编辑沟通。有时我们的角度选得不够好,内容的高度不够,自己很难发觉。但作为编辑却一眼就能看出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所以,多沟通、多跑腿,才能成长快,写的稿子价值才会高。
2.3 见习——挖掘亮点
在基层,每年都会有许多活动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基层报道员容易把一大堆“亮点”写进稿件,问题却很少涉及。任何新闻事实都有其显性一面和隐性一面:显性的一面,是一般人都能够捕捉到的浅度发现;隐性的一面,却需要报道员深入思考,找到或新或异的内涵,这才是一种深度发现。新闻能否写得独特,往往就在于对隐性一面的深度发现和挖掘。
新闻发现力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见别人之未见和不能见”上。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经常听到通讯员这样解释:我们这个地方太小,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可是,每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来基层采访时,往往就能写出“一碰就响”的好新闻。报道员与地质工作者相似,要有从矿石探寻到“宝藏”的能力,也就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所以,采写新闻要深入基层一线见习采访,拓宽新闻视角,发散新闻思维,这样才能将最真实、最感人的新闻呈献给读者。
3 培养基层新闻人才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新闻报道员素质过硬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必须过硬。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定期安排新闻报道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提高新闻报道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新闻报道员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工作精神,积极研究、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风,深入现场、深入基层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辟多层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闻写作上来。
3.2 加强业务学习锻炼
为使新闻报道员不断丰富新闻写作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各个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下发相关材料、书籍等开展自学,邀请优秀记者和新闻报道员开展新闻报道培训讲座和交流会,重点讲授新闻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经验,使新闻报道员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活跃思维、转变观念,不断夯实新闻报道员的写作基础,提高了新闻写作技能。
3.3 提供能力展示平台
为了积极引导新闻报道员们把写作当作展示自身才华的一条途径,可创建新闻报道员专刊,定期把新闻报道员上报的好的消息、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等刊登在专刊上,并进行总结讲评,挖掘亮点、指出问题、提出要求,这样既强化了对新闻报道员队伍的管理,加大了对新闻报道员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又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报道员的写作兴趣,使新闻报道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