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动画配音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前景
作者:陈思雅 字数:4413 点击:
摘要:动画是一种完整的从无到有的艺术创作过程,动画艺术更是一种极端假定性的艺术、一门幻想类艺术。情节、画面、配音作为动画的三要素,必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成就一部动画作品、才能使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此基础上走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线。本文就从动画配音在动画作品的重要性出发,纵向回顾发展历程,横向联系美日配音现状,并以新媒体作为大背景——分析不足、探究出路,展望前景。
关键词:动画配音;纵横分析:良性发展;美日配音现状;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6(2018)06-0276-02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相较于影视作品的视听因素而言,动画并没有将听觉语言仅仅作为画面语言的补充及陪衬。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新的表现维度,配音作为声音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突出性和灵魂性在动画作品中得到了展现并予以升华。
1.纵向分析我国动画配音的发展历程并提出问题
1.1 我国动画配音史及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依附于动画产业的分支产业,我国动画配音的诞生早于日本,发展也一直稳步前进。诸如当时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这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动画片的配音技巧已经日臻高明了,直到文革时期,遭受重创,近乎停滞十多年。但幸好在随后的十余年间赢来了原创动画的制作繁荣期,《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一代入的经典之作逐步诞生,这对候我国初期配音技术基本完善并到达瓶颈。
真正成就配音黄金期的是在译制动画片上。王晓燕所配的《聪明的一休》中那句经典台词“休息休息一会”是我们童年回忆的太阳;还有李阳的唐老鸭,说一句入木三分,人鸭合一也不为过。20世纪90年代这段时期,确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的配音巅峰期,可能和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动画配音市场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华民族濡兴思想的本土特色。每一位角色都被优秀的配音演员注入了灵魂,使得作品质朴、纯真、温情脉脉,体现了真善美为主的民族传统,又不过分煽情,点到为止,极具张力和感染力。
但之后,动画配音产业的处境就慢慢颓靡起来,甚至日渐边缘化,不管是原创片还是译制片在市场都反响平平,甚至引来嘲讽。但这并不是配音市场的片面处境,而是整个动画市场逐渐疲软所引发的后果。
这种市场的低迷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动画市场趋向低龄化被西方和日本太多高质量的译制片提高了审美需求,使得国内市场逐渐尴尬。当时的国内动画越来越被受众们认为是用来“诱哄小孩子的玩意”这种尴尬的认知导向可谓几乎断绝了70%的受众市场。
1.2 当时的中央广电局提高了外来文化产业进入我国传播的门槛
这在当时属于不可逆的时代潮水。当时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保留传统民族特色,尽可能的减少西方文化产业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在宏观上做了不少限制,将人们的审美日常从米其林三星拉到了路边摊。审美需求遭致搁浅,受众大量流失,整个产业逐渐透明边缘化。
当然还不止如此。而这些问题,有的随着岁月变迁已然消逝,而大部分仍是有待解决,而如何解决也是此文的重点探讨方向。
2.动画配音产业现状
2.1 市场泛娱乐化,重视明星效应,配音缺乏专业性和审美性
明星配音算是近几年来在行业上所做的为数不多的突破之一。自1998年成龙、吴宗宪为《花木兰》配音,并取得不俗评价之后,姜文、徐帆、宁静等也受邀参加《宝莲灯》的配音。由此,国内众多大牌明星纷纷响应号召一般,进入这一领域。这一明星配音路子看起来有几分迪士尼梦工厂的味道。但是本质上,演技毋庸置疑的中国演员,在适应动画配音领域的规则和特色时,出现了不良反应,产出了一系列毫无特色,缺乏水准的角色,卖点沦为槽点。
行业诉求标准降低,整体混乱无序,市场缺乏创新活力动画作品选题范围日益窄小,开始有意迎合低俗审美和低龄审美,作品产出雷同,犹如流水线作业,没有文学价值及人文价值,与社会主旋律不相适应。业余者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导致整个市场的泛娱乐化现象,缺少动漫本身的积极意义。
2.2 配音市场不受行业重视,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配音演员作为幕后工作人员,一直默默地扮演绿叶的角色,毫无知名度和关注度,辛苦劳累不为人知。在市场持续的高要求低收入的境况下,也一直勤勤恳恳,却因产业内长期缺乏相关奖项的设立使得回报和肯定几近于无。这一萧瑟的市场景象使得热情生机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其中的寥寥可数。同时,专业配音人才的培养机制停滞断层,高校中开设动画配音专业几乎只有北影,浙传。配音人才紧俏,常常一人承包多个角色,严重降低了配音的生动真实,拖累了动画作品质量。
市场路径狭窄,产业链有断层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到如今还是简单的前期制作、配音阶段,后期的宣传包装、周边推广等一系列相关分支毫无发展,基本呈现荒芜状态。在行业自身本职工作都完成的极其敷衍的状态下,确是毫无底气要求整个市场的百花齐放。
影视配音近几年通过流行剧效应带火了一批诸如季冠霖、边江等配音演员,这些渐有名气的配音大拿们又效力性的为影视配音市场带去几许生机。而今年大火的《声临其境》,更是将配音艺术推到了一个全民热点。这之后,影视配音市场大方向上将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隔壁兄弟如此蓬勃旺盛,动画配音市场也应开始正式自身,重新振作,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罗马大道”。
3.横向联系美日配音产业现状并以新媒体为背景展望前景
3.1 从美国迪士尼梦工厂明星配音模式
美国无论是好莱坞造星厂还是迪士尼梦工厂,总是会自行摸索出一套契合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动画配音产业也不例外。作为梦幻王国,迪士尼很早就洞察到了声音作为“独立主体”的地位及重要性,在之后的作品里也贯彻视听因素双管齐下,水乳交融的方针。
在美国,保护本土文化是他们的本能,即使引进国外文化符号作为创作原型,最后成品也是在尽力消除跨文化障碍的基础上,附会西方文明,表现美国形象,产出多元文化作品。而美国好莱坞明星作为美国社会一种文化热点,同样衍生在动漫领域。相较于国产动漫中稍显平庸无力的表演模式,迪士尼早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配音公式。
明星效应加上梦工厂品牌,强大的流量造就了“晕轮效应”。导演会在选角期间提前开放剧本,演员作角色配对表演。等到正式开拍,再一次进行现场试演,原画师会根据明星们的声音、动作以及面部特色,重新绘制分镜剧本,设计具体的动画角色的拟人性表达功能,力求达到角色是根据演员本身贴合创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演员不仅可以发挥自身演绎实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不用受到后期配音录制的制约。这样,他们所打的明星牌就不仅是为了单纯的明星效应,而是在演员原有实力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拟人化创作,产生乘积率的叠加效应。
美国人的文化特色与民族性格与这种模式的契合性天衣无缝。美国动漫文化风趣幽默、语言元素丰富,及其挑剔却也具有极大包容性。多以动物为主角,配以人性化设计,进行情感叙事,达成人性启发。画面语言浅显易懂,幽默得体,是少有的老少咸宜的风格,所以一直风靡全球。
3.2 从日本配音明星“声优”模式
声优一词伴随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具有30年成熟度的日本动漫已经成为了国家级支柱产业。从日本开始“动画”进化成了“动漫”,梦工厂将动画电影变为一种美国文化符号,日本则创造了“动漫界”。而日本动画产业的兴盛离不开一个词——“声优”。这也是日本动漫界的独特符号。
如今的日本声优早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实现了偶像化,与明星别无两样。甚至其中一些当红声优福山润,林原惠等,比当红明星还要更具号召力,其本人会成为动画作品最大的宣传中心和营销对象,在粉丝市场一呼百应。同时行业内每年进行的奖赏大会、进行整个产业的人才排名等相关行规制定,保证了动漫文化欣欣向荣的吸引力。由此,如果说美国走的是明星配音路,重视声音本体的独立性概念;那么日本则发端扩大与配音明星产业,重视声音类型的的多样性。
在日本,年轻人渴望成为声优是一种潮流。声优的出身大致分为四类:一,从小作为“特长生培养”,不接受高等教育就直接成为专业声优。二,接受完教育正常毕业后成为一名声优演员。三,大学毕业后,再次进入专业声优所进修。四,业余爱好者转业。不同渠道的人才输送使市场竞争激烈,也生机勃勃。同时满足了日本动漫文化对类型片多样性声音的要求。
在声优事务所能独立承担配音工作的演员,都进行过相关专业的严苛、庞杂的训练,肺活量扩张,极端情绪变幻,释放天性,个人独处习惯,竹简对击等。“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忍者们”会在话筒后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弹性。
配音文化产业周边的粉丝市场,也为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贡献了量值。人物周边手办:福袋集合、cospaly盛典、对作者和声优的包装营销等都是这条大船上的锯齿。所有链结板块严丝合缝,形成日本动漫文化生生不息的循环态势。
4.透过新媒体大背景展望前景
(1)动漫配音的核心符号是“生命力”,能否推出独具特色的原创角色,并成为热点,造成社会影响,是引发行业质变的关键竞争力。培养个性突出、技能过硬的专业性人才;不要一头迷失在技术创新的突破上,也要重视原创力;包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方言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机制,进行中国化改造,投入适应市场;国家给予制度优惠性扶持,出台具体指导意见等,都是配音文化的出路。
(2)提取美、日两国行业内优异举措:重视配音产业链条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运营;提高原著作品的质量,完善配音相关专业设备;适度进行人物话题宣传,配合营销运作,引导舆论态势;完善动漫文化的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保证配音领域井然有序。
(3)在大数据时代,动漫配音也应跟紧媒介转型潮流,积极进行“互联网+”模式尝试。重视流量效应,进行相关“议程设置”,成为社会舆情力量的一部分,不要让自己变为“沉默的螺旋”的陪葬者。使产业成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动漫配音产业要想增强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应该在总结过去,审视现在,展望外来的同时,对优异精华进行跨文化吸收,使自己吸足养分,蓬勃生长,走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于舸,席磊.国内动漫配音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06):111-112.
[2]赵清刚.浅谈我国动画配音专业的发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4,26(04):122-124.
[3]金城.要配音明星,不要明星配音[N].中国文化报,2011-6-29(8).
[4]张星,闵敏.日本声优文化繁荣背后的深层动因分析—类型化发展是其出现的产业原因[J].商,2013(17):305.
[5]邬厚民.浅析美国动漫产业的文化与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215+218.
[6]孙立.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38,14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