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诗经》学转型初探
作者:乔旭 字数:2594 点击:
摘要:近现代《诗经》学由于处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其自身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点。本文在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诗经》学著作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近现代《诗经》学的转型是由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的转型,它是在对《诗经》由经学到文学认识转变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并非从经学到文学的转型所能涵盖,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不仅引入了西学的某些重要因素,也继承了传统《诗经》学的一些精华,它是一种融旧纳新的学术体系,呈现出带有这一时代洛印的明显特点。
关键词:近现代;《诗经》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268-01
引言:自《诗经》从先秦时期开始结集、流传,历代关于它的注疏、解释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为我们尽可能地接触《诗经》的原始面貌和更深刻地理解《诗经》内涵提供了可能,为此,梳理《诗经》研究的历史、把握历代《诗经》学的重点、找寻历代《诗经》学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脉络,并将其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成为推动《诗经》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1.受时代思潮和社会运动深刻影响
毫无疑问,各个时代的学术研究总是会受到当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都曾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研究,但从未有过一个时代能像现代《诗经》学起步阶段时所受到的那样多样的学术思潮的影响,而且历史上学术研究受到学术思潮的影响总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接受和消化期,其影响的消退也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这个阶段却不一样,各种思潮汹涌而来,气势浩然,又快速退却,或被另一种思潮所取代和掩埋,其对学术研究影响之迅速也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能比拟。究其原因,就社会背景来看,一方面,国势危急使一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积极引入西方各种思想;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各种思想能够迅速得以表达和传播,并引起争鸣和讨论,产生广泛影响。就学术的发展来看,一方面,现代学术在挣脱传统学术的束缚后,正处于新生状态,有着广泛吸收以图发展的欲望和不受束缚多样发展的可能,故各种思想很容易被吸收和接纳;另一方面,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思想解放和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首要任务,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一面被强调和突出,开始主动积极关注社会,承担改造社会的任务,这使得学术研究某种程度上与这些运动和思潮相配合,共同为解放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
2.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普遍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术研究的推进,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保证。就《诗经》研究而言,注意到了《诗经》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对其中的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统计。《诗经对举字释例》以字为目,对有对举字的诗句进行归类汇总,“俾学者窥其词性,而知其用法,案其通例,而明其意义。”《诗经重言字释例》则用以类相从的方式进行归纳汇总,如第一类为“重言字用以形容草木者皆有美盛之义”、第二类“凡诗中重言字为于车马前后,或言其声不断,或言其行不己,或言其体肥大,皆有盛义。”此外,还有《叠字与诗经》(附表)、《诗经的重文叠字》、《诗经叠字类聚》、《诗经复词考》、《诗经长短句辑》等文章也都使用类似方法,对《诗经》中的字、句或篇章等进行分析。对于电子文档普遍使用的今天来说,这类文章的价值或许已经大打折扣,但在当时这无疑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且这种整理使我们对《诗经》语言的考察更为细致,对于“未来之修辞学、文法学、字典学、辞源学必更有重大贡献焉。”而这与归纳、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的使用密不可分。梁启超就曾说过,自己作研究时,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图表制作上,其所作之《春秋年表》、《先秦学术年表》、《先秦诸子表》、《宗法图》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一阶段的文章中,也屡屡出现图表形式,如《诗经语词表》、《诗经国风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附表)、《诗经与楚辞》(附表)、《诗经十讲》(附图表)等等,这些图表本就是比较、归纳等方法运用的直接结果,后来这种方法被广泛使用。其使用既使相关问题有比较精细的研究,也使其成果展现一目了然,是近现代学术最常用的学术方法之一。
3.专题研究成为趋向
传统《诗经》学主要采用传、注、笺、疏和短评札记的研究模式,而近代以来,除了初期少数学者这类著述外,其他大都采用分篇、分主题或分学科的专题研究模式。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第一、现代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报刊成为发表学术观点的主要阵地,以往全面注疏的大部头著作不适合报刊碎片式的传播方式;第二、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方面,使教育大众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就自己感兴趣或比较有心得的地方发表意见;另一方面,传统经学教育体系瓦解,分科学习成为趋势,传统以注经为核心培养的全能型人才缺失,以经为本的传、注、笺、疏类研究模式因而也就走向衰落;第三、接受者大众化,以往学术成果的出现和流传基本不出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且这些人大多有着基本相同的学术背景,而传统教育体制的崩溃打破了这种相对固定的圈子,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使大家在接受知识方面也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这种分篇、分主题、分学科的研究显然更能适应大众的这一需求。相比分主题研究,分学科研究明显地更具现代性,是现代《诗经》学中的新生力量,虽然在这一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主要是一种趋向或萌芽的显现,但这一阶段的开创和试验为以后《诗经》学的发展打开了局面,指出了方向,此后,整个二十世纪《诗经》学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方向上推进。
4.结语
总体来说,近现代《诗经》学的转型是由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的转型,它是在对《诗经》由经学到文学认识转变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并非从经学到文学的转型所能涵盖,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不仅引入了西学的某些重要因素,也继承了传统《诗经》学的一些精华,它是一种融旧纳新的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1]梁敏娟.近现代《诗经》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邓葵.《诗经》押韵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4.
[3]董国华.汉字谐声与古音研究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陈国安.清代诗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