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网络语言暴力看当代大学生网络价值观形塑

作者:魏望 字数:3711  点击:

摘要: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较为普遮,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在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时,时常缺乏自主思考与判断,深受其害。基于此,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自我建设、家校联合来重塑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改善目前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现状。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言论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79-02

网络语言暴力是网络行为人缺乏网络行为控制能力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网民对某一网络事件的对象带有攻击性甚至侮辱性的言论评价,或者在评论中暴露其基本身份信息,使得被评价人的日常生活受阻、身心健康受损等一系列极易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的行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上充斥着的语言暴力在无形中会给他们带来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

1.“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1.1 “沉默螺旋效应”——引发心理障碍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每一个人实际上处在熟人圈的交往范围之内,人们的从众心理与避免孤立的心理倾向依然存在,个体时刻观察周围的意见变化,当社交媒体中存在某种一边倒的声音或主导意见后,许多青年人由于受到同辈压力或对遭受语言暴力的担忧而缄口不言,造成了优势意见的再增势,从而形成了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沉默螺旋效应”[1]。久而久之,这种效应蔓延之后会使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丧失独立的价值观,即自己的主观判断会被轻易颠覆,一直按照他人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自己缺乏对事物的判断,从而逐渐丧失判断力,变得做事拖沓,究其本质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心理障碍。在网络中,大学生不能正常思维,做出主观选择;现实中,父母的包办一切让大学生同样不能为自己做主,伴随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击,会让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认为自己不能果断且理性的做出抉择或者迟早有人会为自己选择好,最终演变成一种懈怠心理。就目前的网络道德审判而言,它已经成为伴随网络语言暴力而来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之一,网络风暴中心的当事人往往在不理性、不客观的语言暴力之下遭受网络道德审判,这样的审判通常是由一人发起多人响应,不断挑战公民道德底线,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行为。

1.2 “蝴蝶效应”——诱发现实暴力

“蝴蝶效应”已不再局限于天气预报,广义上来说指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对网络语言暴力而言,任何一方事件围观者都会在不经意之间改变原有事件的走向,其中不乏对现实世界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引发现实暴力的产生。不同的舆论环境之下,不同的围观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一旦网络政治参与的自由化倾向越高,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就越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民难以划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从而使得虚拟世界的网络暴力逐渐蔓延至现实世界,极易引发个体或群体性的暴力事件。由于网络语言暴力的频发使得网络秩序被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网络“暴民”不假思索的在网络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散布虚假言论,对他人恶意重伤甚至人肉搜索,在侵犯他人权益的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大学生网民在其中或跟随或效仿,“蝴蝶效应”的背后是对现实社会法律的无视,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条文的约束,当舆论事件的中心人物身份信息等相关隐私被曝光之后,他们很难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排山倒的或质疑或污蔑的群众评论,给其身心带来巨大压力与痛苦的同时也极易引发新一轮的社会群体漠视。

2.当代大学生正确网络价值观的形塑

面对网络语言暴力,大学生群体作为使用互联网的最广泛人群,其网络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产生变化,他们其中或是“被暴力”的对象,或是充当着“暴力者”的身份,无论在哪一种境遇之下,他们的网络价值观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亟待被重塑。

2.1 借助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网络言论责任感

心理学认为,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许诺等持认真、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应[2]。网络语言暴力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对他人进行网络语言暴力伤害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其言行对他人的“杀伤力”以及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之一,因此培育并适时提高大学生社会言论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就是很好的培育媒介。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都把社会实践课作为日常教学课中的辅助参与性课程,并未能发挥社会实践课的功效与作用。首先,在社会实践课中尽可能让大学生尝试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岗位,体验不同岗位下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树立责任意识;其次,在社会实践课中可以增加普法知识小课堂,聘请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相关人士开展定期普法讲座,比如利用当下的网络舆情案例现身说法,让大学生们深刻认知自己即便身处网络社会,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不以事实为依据编造谎言中伤他人,在实践中自我要求,对他人负责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最后,社会实践课重在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教师在其中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实践中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从社会实践课本身出发培养并且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言论责任感。

2.2 依托心理学基础课程完善大学生网络文化认同教育

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身份或群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是民众经过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自愿地向公共权力表达出来的基本心理倾向[3]。认同危机的出现多半是民众在没有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做出地盲目判断,网络文化认同危机是当下网络语言暴力的主要舆论背景,大学生群体在缺乏理性判断时,形成主观臆断,凭借对网络事件以及事件中的当事人的片面了解,散播出缺乏网民言论责任感的不实言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他们中有的通过语言暴力的形式发泄出心中的不满和问题,有的自我消化,其中不乏有人试图通过自杀等极端方式表达。网络文化认同教育更多的需要大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和认同,那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必要。首先,目前的高校多设有心理咨询室,前去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便有想要咨询的想法和意愿,也因为怕遭受同学的异样眼光而作罢,心理咨询室始终难以摆脱“污名化”的影响。大学生亟需有一个正式的平台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和问题。其次,心理学基础课程应在高校普遍推广设立,大一新生将其作为必修课程设立,之后的学习阶段可以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设立,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普遍认知,另一方面,心理学基础课程的设置为大学生增添了一个倾诉的平台和渠道,在课堂中,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利用更加专业和规范的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解决心理间题。最后,心理学基础课程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文化认同教育的“大本营”。在心理学课堂上,有关文化认同方面的知识传授更加便于理解,也更加容易接受。

2.3 开展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作为内部教育的重要一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的引领对今后学校教育的开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重不在“教”而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不使在其进行道德选择时站在正确的对立面上。旧式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了,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改变和调整,首先要调整的是家长的心态和意识,很多家长到目前仍坚持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要保障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足够,尤其是当下的大学生家长,依旧坚持老派作风,对子女缺乏沟通交流与引导,往往是孩子犯错之后才知道要批评教育;其次,家长应适时地放低姿态,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转溺爱为关爱,在尊重大学生主体的情况下开展引导式教育,大学生虽在生理上达到成年人标准,但内心可能依旧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家长们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帮助;最后,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家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和关键一步。但是,学校教育是人在成长阶段的“必经之路”,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还是有赖于学校教育。坚持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长足发展,学校为主,不至于让家长的溺爱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家庭为辅,不至于让家庭教育脱离教育环节。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助力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其培养言论责任感奠定现实基础。

大学生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作为思想、心理皆趋向成熟的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大学生群体有能力也有义务进行自我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思、对自己今后人生路径的合理规划等等满足于一切自主性教育活动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不同于他我教育的自主化的教育方式,只有让大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其言论责任感等必要素质才能被积极调动。

参考文献:

[1]周凯,刘伟,凌惠.社交媒体、“沉默螺旋”效应与青年人的政治参与——基于25位香港大学生的访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

[2]张俊平.论责任感和儿童社会责任感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

[3]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


网络信息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可移动文物普查看地方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
简论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四合院建筑看中国传统民居设计的艺术研究
从宋仙桥、千高原及K画廊的比较看中国艺术消费现状
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策略
刍议从人际关系入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简析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探析
从读者阅读热点转移谈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变革
网络游戏升级问题
汽车电子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
网络收养的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
从档案管理学中看遗产保护
从宋初士风新变看欧阳修诗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