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功利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影响
作者:孙晓峰 字数:3595 点击:
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通过对西方福利国家功利主义相关概念的了解,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状况的现实透视,总结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功利主义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影响,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大学生人格培育找到适合的道路。
关键词:功利主义;大学生;人格;人格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81-02
1.相关概念界定
1.1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诞生以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推崇。简单来说,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1]。边沁和密尔作为功利主义伦理学中两个主要代表。功利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大工业化和产业革命以及与其相应的商品经济结构,其政治条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和自由主义精神,其文化背景是以社会公正、民主和自由秩序为理想的个人主义道德精神[2]。
在当代社会环境背景下功利主义常被冠以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是拜金主义的标签,功利主义的内涵不再局限,定义范围更加广泛。
1.2 人格
在中国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此做了如下注释:“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四个特性。
2.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状况的现实透视
2.1 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承受着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的期望,历来被看作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承担着社会的期许。同时又处于一个人格、知识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而且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将逐步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其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人格结构处在剧烈变动与定型的过程,需要引导;人格理想逐步明确,仍需提升;人格发展中的情绪和情感丰富,需要调节[a]。
2.2 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存在的问题
(1)理想和信念的缺乏
当前部分大学生则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崇尚“个人奋斗”,把自我价值的追求凌驾在社会价值之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一味追求享乐义和实用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理想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受到严重削弱。在这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中世俗的、物质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部分大学生言行不一,甚至轻视传统美德,在行为选择上表现出较低的道德水准。价值判断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和强调自我,缺乏精神追求,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诸如此类不良人生观、社会道德观念会带来诸多社会病态现象和健康问题,如自杀、吸毒、酗酒等等。
(2)自我中心主义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激励着人们的进取心,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也会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的滋生。同时,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大多数家长仍旧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生理健康,而很少关注到孩子们的心理。如今在校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溺爱、放任、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必将对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作用,这种过于精细化的教养方式,过分宠爱孩子,过于物质化,并非好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3)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抗挫折能力差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更重要的是传统教育体制中固化的,缺乏实践性、激励性的机制,使得青年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影响了他们培养对现实环境适应的能力。现今有不少大众传媒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迎合低俗,背弃良知和责任。诸如当下大学生“裸条”借贷等事件的报道乐此不疲。这些负面新闻给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好的参照和暗示,使他们的心理失衡,常常抱怨社会不公,逃避现实。甚至少数人还自暴自弃,存在逆反心理。这就要求大学生人格培育必须持审慎态度,要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的人格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3.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路径
3.1 明确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目标取向
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健康人格的特征就不一样,对健康人格要求的标准也不一样。第一,健康人格不仅仅摆脱了心理疾病,它在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等特点的基础上,在结构和动力上是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第二,健康人格状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能够在大学生人格培育中通过主观努力靠近或实现的;第三,按中国人的习惯,“人格”一词含有道德评价的成分。
具体的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
(1)有文化。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系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要使大学生不但具有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拥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才能使各种认知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2)讲德行。人格的最高层次离不开人生境界,离不开德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如何承担责任,只有明白了生活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才能积极去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责任。作为中国当代人格健康的大学生,就应该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严格遵守宪法等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并时刻抱有一种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3)有理性。积极和良好的情绪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是人格成熟的标志。首先健康的人格要有合理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合理的自我观察而不是听取别人片面之词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有对自我进行评价的一套内在标准,并且能够在适当听取别人意见之后,结合起来客观的评价自己,做到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其次,要自我接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而且每个人的发展存在差异是由很多因素影响的。最后,人格健康者会自我调控与自我激励。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主要是指对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
3.2 创造大学生人格培育的优良环境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赋予大学生崇高的使命,完善大学生人格塑造不是在孤立的空间里形成的。社会具有及时性,每个时代的人具有该时代的烙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家是人生长的地方,每个人都根据自身情况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本身。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发挥不同的作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完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必须在统筹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社会,家庭,学校,以形成合力的各方面的有机结合。
3.3 在实践能力的发展中促进大学生人格培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完善的社会人。一个健全的人格个体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努力适应和改变自己身处的环境,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要达到这样的人格要求,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精神。所以,实践是人格培育的必由之路。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养成一个人勤奋、坚韧、乐观等的人格特征。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日常言行积淀成为的习惯就是人格,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因此,优化人格整合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最终构建成优良的人格大厦。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这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塑造意义重大。
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催化使得正值人格形成期的大学生群体难以抵御现实中的诱惑,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探寻出适合大学生人格培育的路径并在实践中得以证实,才能进一步改善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现状,提升大学生人格培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景时,孙剑.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及现实价值.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7).17-20.
[2]刘洋.功利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评价.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9).253.
[3]王恒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13.
[4]王云梅.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维度.时代教育.2013.(12).121一122.
[5]何裕宁.当前社会的功利主义及其影响考略.历史与文化.2012(1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