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作者:王帅帅 字数:2584 点击:
摘要:在幼儿园里,“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社会性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晨晨的观察分析,尝试通过教师的关爱、同伴的接纳让小晨感受温暖而敞开心灵,融入班集体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性;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06-01
1.案例背景
近年来,大量人员去外地务工或经商,这就使得很多儿童因为各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使孩子面临无直接监护人的“真空”状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队伍。我们班就有一些这样的幼儿,由于长时间与父亲、母亲或父母双方分离,在生活和心理上依恋祖辈,这些孩子比起其他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不容乐观,表现为更孤僻、更任性、言语更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自理能力也弱。
1.1 性格孤僻,不善交往
我班的小晨,从绘画作品中,教师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和渴望,鼓励她参与集体活动,但由于其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不足,缺乏同伴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她已习惯独自玩。
1.2 自理能力弱、任性、固执
由于多数留守幼儿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一是隔代亲,二是为了弥补父爱、母爱的不足,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的自私、任性、娇气、固执。
2.案例描述
我班的小晨是个非常害羞、内向的小女孩,在集体活动中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一次“我们爱运动”绘画活动中,小晨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有许多小朋友在做游戏,看上去非常热闹,在画的右上角远远的还有一个非常小的人,脸朝着那群玩耍的小朋友,旁边没有玩具。我问小晨:“你画的真好,是你们在做游戏吗?”她点点头:“哪个是你呢?”出人意料的她用手点点最远最小的那个小人,“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玩?”他看了看我,摇摇头说:“不去!”“为什么?”她低着头说:“他们不和我玩!”“你想和他们玩吗?”“嗯!”她点点头,露出渴望的眼神。“那就去试一试和他们说啊!”她还是摇头,嘴里还是小声的说:“不去。”从她的画中,可以看出孩子是多么孤单,心里渴望与小朋友一起玩。
3.案例分析
3.1 家庭原因
据了解,小晨是个“留守幼儿”,父母常年在国外工作,她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于小晨更是宠爱,什么家务都不让小晨参与,连简单的穿衣吃饭也是。还总担心被人欺负,不让小晨跟“坏”孩子玩,养成了小晨有些孤僻的性格,大部分时间她都不怎么说话。
3.2 学校因素(老师和同学)
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有些班里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和性格活泼开朗的孩子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内向的孩子玩伴可能就比较少。
3.3 自身心理因素
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很敏感的,他们不善于与同龄人交往,害怕别人的拒绝,甚至有些性格会特别的内向。
4.教育策略
4.1 家园沟通,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
(1)利用网络媒介与父母沟通
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家长尽可能地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教师经常通过电话、短信与家长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把家长的话转达给孩子,强调爸爸妈妈很关心孩子。同时要求家长也经常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使幼儿感受父母的关爱情,体验亲情的温暖。
(2)通过面面交流与祖辈沟通
4.2 师幼互动,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1)创设安全温馨心理环境,促进幼儿的信任感。
老师要积极创设一个让儿童感到安心、温馨、快乐的环境,平等对待儿童,努力成为儿童无话不谈的“老师妈妈”,及时关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大家对他的爱和关注,让他心情愉悦地度过每一天。
(2)运用柔和温暖肢体动作,加强幼儿的依恋(幸福)感。
我们利用晨间、课间、课外活动、放学的时间与小晨进行交流,“你今天高兴吗”、“你今天有什么难过的事吗”、“谁送你上学的”、“今天和谁一起玩的呢,喜欢他吗”,通过肢体、语言的交流让小晨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之情,渐渐敞开心扉,愿意与老师成为朋友,人也开朗起来了,让她知道老师和小朋友是关注她的、是爱她的。
4.3 丰富活动(同伴交往),带动孩子的社会性交往
(1)丰富活动,体验交往乐趣。
如开展“好朋友一起玩”活动,请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和小晨结对子,起到帮扶作用。当我发现小媛非常喜欢帮助小晨后,就让她俩成为好朋友,不管是做操还是游戏,都让小媛带着小晨一起玩,这让小晨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自己有朋友了,从而也提高了她与人交往的信心与勇气。
(2)结对帮扶,学习交往技巧。
经常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讲述与人交往的技巧。虽然有小媛和小晨一起玩,但由于小晨的交往能力较差,免不了和小媛发生冲突。所以,把小晨的所做所为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全体小朋友们来评判对错,并说说正确地交往方法。这样不但保护了小晨的自尊心,还让他慢慢明白原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逐步学会与同伴交往。
5.取得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与引导,小晨孤僻、内向的性格明显改善了,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小晨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同学们对小晨也更友好了。
面对留守儿童,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明显比其他孩子的缓慢,教师应给于如绵绵春雨的爱,让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交流、朋友的热情、“妈妈”的关爱,走进儿童的心灵,在他们面对失败时给予鼓励,表现错误时给予点拔,体验成功时给予表扬,使孩子的人生快乐、幸福和成功。
6.后续思考
当前,很多社会力量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比较关注,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于留守幼儿的关注度不大,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学龄前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应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以社区、留守儿童监护人、代理监护人为主体,建立健全家庭、社区监护网络;向留守幼儿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父母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
参考文献:
[1]段兆军.班级管理中留守儿童案例分析[J].教育,2016(9):00276-00276.
[2]吴书艳.爱心浇灌,惊喜不断--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及帮扶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2):25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