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高中古诗词分文体教学浅论

作者:任士见 字数:3342  点击:

[摘要]高中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个潜在的原因是教学中没有区别二者在文体上的不同。这就带来了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诗的文化性被弱化,二是诗词的价值取向问题被严重忽视。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文体入手,把古诗和古词分开,这是立足点。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还原,二是融入,三是出新。

[关键词]关键词:古诗词;文体学;教学论

前  言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审美鉴赏”这两种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一个潜在的原因是我们教学时在文体上把二者混同。文体是理解古诗文的一把钥匙,无论是写还是读,必须从文体入手。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同样如此。

近代以来,中国从西方引入“文学”这一概念,把诗和词并入四大体裁之一的诗歌之中,二者内在精神上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诗词不分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诗的文化性被严重弱化。诗本身就是载道的,若对诗中所载之道缺少最起码的认知和理解,又怎么能够读懂诗呢?抒情性被认为是诗的本质也是实属无奈,如果诗没有“文化”,就只剩下“感情”了,但是这种感情依然是单薄的,有时候甚至是浅薄的。二是诗词的价值取向问题被严重忽视。婉约词表达愁情不加节制,与“哀而不伤”的审美原则相背。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从头到尾都在渲染一个“愁”,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无所不用其极,除了“愁”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其实整首词给人很重的压抑感,读这首词实在感受不到什么美感。有些诗也有类似问题。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同样把愁写到了极致,但是过犹不及。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看,李清照和李白都是行家里手,但是这样的作品只是一味渲泄痛苦的情绪,格调不高。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理应加以重视。

诗词教学必须从文体入手,这是立足点。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还原,二是融入,三是出新。

一、分体还原

从文体上来说,诗和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路子,各有各的传统和规范,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把唐诗和宋词相提并论。从文学发展的脉络上来看,不出此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诗和词放到一个系统里对待。钱钟书先生高度肯定宋诗的成就,认为宋诗对唐诗有了新的拓展。如果我们把宋代看作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么最精彩的体现肯定不是宋词,而是宋诗。在传统的语境里,词是小技,李清照在《词论》里也数次用“小歌词”一语。而诗是正道,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近可以事父,远可以事君”。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要先回到传统的语境中,作出文体上的区分。而区分的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整与散,而是内在精神的公与私。在这个意义上,我绝对赞同李清照的观点,苏轼的某些词作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精神一贯,文气相通,表达了仕途遭受重大挫折以后的心境,无论是失落还是豁达,其背后都因为有一个君要忠,有一个国要治,有一个功要成。反而是《蝶恋花·春景》这首小词称得上词中上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的主题是“自作多情”。一个墙外男子暗恋一个墙内的女子,被忽视而苦恼。词义极简单,但是妙语迭出,香艳有加。这才是真正的词。

二、依体融入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诗的教学价值在于文化,词的教学价值在于语言。融入不仅是指把学生引入诗词的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评判。诗(词)人有大小,诗(词)艺有长短,诗(词)意有真假。如果读诗读不出个优劣与高下,只会赏而不能鉴,诗词教学必是大打折扣。现在的诗词教学受高考的影响定位于“读懂”,也能掌握些“欣赏”的套路,但对于“鉴别和评价”学生却是无能为力,或许更根本的是老师的不作为。

鉴别和评价诗词,需要树立一个标准,至少要有一种诗歌观,而每一种诗歌观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支撑。如果诗词教学仅限于欣赏美,那学生就成了文本的附庸。另一方面,要善于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以千古名篇《琵琶行》为例,如果我们用“哀而不伤”的美学标准去评价这首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结尾过于煽情。你也可以说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心中的感伤,但是感伤这种情感并不美,怀才不遇不一定要悲伤或悲愤,也可以自得其乐。把这首诗跟苏氏兄弟的《赤壁赋》《快哉亭记》一比较,高下立判。同是被贬,苏氏兄弟却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这不是诗歌语言问题,而是境界不同,人格不同!

再以李清照为例。她的词无非是写那些小女子的日常情感或情绪,快乐的、哀怨的、调皮的、苦闷的、寂寞的,或者兼而有之。格调上不可一概而论,有的雅致,有的艳俗,整体上不失文人气,绝少市井味。大致符合她在《词论》一文里对词所作的那些规定以及她大家闺秀的身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类的句子精雕细琢,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和今天那些缠绵悱恻的流行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清照的诗却是另一个路子。这首《夏日绝句》二十个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评史事,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势,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又简直像极了太史公的笔法。再如《钓台》,“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分明一个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后面站着的不是老子就是庄子,那个小女子又不见了。

三、因体出新

有了还原和融入,才可能出新。所谓出新,并不是刻意求新,而是在学习方法上和效果上有一个新的境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专题式阅读,让学生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

诗词中的“眼泪”值得研究。词中多写泪,“执手相看泪眼”“泪眼问花花不语”“唯有泪千行”“泪痕红浥鲛绡透”等等。如果我们把词看作歌词,抒写私人化的小情小调小哀小怨,这也无可厚非。当代人唱“谁的眼泪在飞”“不要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也唱得不亦乐乎,谁也不一定真当回事。但是我们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那就得多一些思量了。这样的哀怨缠绵要不要发扬?怎么发扬?再看一看诗圣杜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选入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教材中的杜甫五首诗首首以流泪结尾:《月夜》的“双照泪痕干”,《哀江头》的“人生有情泪沾臆”,《蜀相》的“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呈吴郎》的“正思戎马泪盈巾”和《登岳阳楼》的“凭轩涕泗流”。我们完全可以说流泪是真性情的表现,但总是少了些圣人的阳刚之气、刚毅之力和豁达之情。

再看一下山水田园诗。这类题材的诗的感情一般是热爱自然,厌恶官场,乐于隐逸,甘于淡泊等。但也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陶渊明和王唯的同类诗则大不相同。陶渊明是儒道文化的底子,受老庄的影响更深,正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他的诗道家思想的烙印是非常明显的。“狗在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之类的句子其实就是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小国寡民思想的诗意化表达,所以他一定是厌恶官场的。王维的文化底蕴里又多了佛学,尤其是禅宗。虽然他和陶渊明一样热爱自然,淡泊名利,但是对官场并不一定有那么多厌恶之情。他在这一点上更加超脱一些,所以才会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如果我们忽视了二人的不同,那怎么能说我们是读懂了山水田园诗呢?读诗如果抛开文化底蕴,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最后读到的不可能是完整的诗。

古诗词教学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既要寻求新理念、新方法,也要依循传统的经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我们实施日常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古诗词我们也应该遵守文体的规范和规律,先还原再出新,希望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一个有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廖海纯.大单元视域下高中古诗教学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

[2]孙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J].课外语文,2020(04):73-74.

[3]杨春.中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评《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23,(05):81.


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多角度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谈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标的高三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运用历史图片与学生互动教学探讨
如何巧妙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视教学法研究
高中物理课的MOOC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人物传记类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高职课程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善高中信息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五个维度在高中英语(重大版)教材中的呈现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