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对策探索
作者:陈聚伟 字数:3234 点击:
摘 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试图从当代学生的视角出发,阐述他们所处时期自身价值观的特点,发掘他们在课堂对教师的索求,然后,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以上的分析提出几点提高教学效率的浅见。
关键词:学生观;90后;教学;课堂
1 当代学生观视角的基本含义
“当代学生观”中的“当代”指的是现在,即80后、90后的现代。“学生观”在百度-释义的解释;“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本文就是从这一解释中“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这一视角,根据学生所处课堂这一特定环境,站在学生的角度,就其人生观、价值观、师生观、学习观及评价观等体现这一阶段学生本质属性索求特点展开探讨。与传统的学生观、新学生观及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相比,不是探讨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问题,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的问题,而是更加凸显其学生在成长发展阶段中对教育及教育者强烈的反作用力,价值判断及行为表现特征。
2 当代学生观视角下的学生对教师索求
学生、教师和课堂是教育行为的重要三要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行为通过课堂完成,在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双向反馈系统。其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反馈系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及人格等因素影响深远,且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师生观、学习观、评价观也强烈的影响着教师的热情、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及教学心理。
2.1 学生人生观---彰显个性,期待关注
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起以前更加开放,家庭教育更加淡漠,父母对其宠爱而产生依赖性强,再加之丰富的信息、自由的空间、广阔的视野及充足的社会交流机会使得他们变得感情丰富,个性十足,淡化集体主义,强烈的表现欲和张扬的性格特征跃然于课堂。“顶撞老师”、“不屑老师”、“故意制造混乱”等等行为的背后其实目的就一个——期望得到老师和他人的注意,在他们看来,在课堂得到老师的关注那是一种超然于他人的胜利。
2.2 学生价值观---物化现实,求生之道
价值观与兴趣、爱好、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大学生非常现实,拜金主义色彩浓厚,好高骛远。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他们着眼于现实的好处和未来的生存,而不是自己的的价值如何得以体现,期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可以物化的利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大理论”、“大道理”。他们将个人的爱好、兴趣及需要推断自己的价值观,并试图通过罗卡齐所说的工具性价值观达到终极性价值观。诚然,无论是对是错,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从老师那里获取更好生活的资本。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说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
2.3 学生师生观---先礼后敬,即师亦友
高等教育学提到,高校老师和学生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应当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共同分享、彼此批评。但在这些当代大学生心里,期望老师先要礼贤下士,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容易接触,愿意放下“尊贵”的地位,也愿意同他们交心、交朋友。当他们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得以证实自己被以礼相待时,他们才把自己内心的敬意及心声反馈给老师。他们很乐意成为老师的朋友,也期待将这种关系维持在课堂课下、生活学习中。
3 当代学生观视角下的教与学的矛盾
教与学把握的好就如同“油和车”,把握的不好就如同“矛和盾”,要做到理想的前者,教师不仅仅需要高IQ、高EQ和高AQ,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以上五种学生观滋生出的“矛和盾”的冲突普遍、长期存在。
3.1 关注与忽略的矛盾
在教学实际情景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关注的。第一,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带的班级多,学生也多,无暇顾及。第二,教师面对职业倦怠期,无心关注。第三,教师与学生性格、偏好冲突,不屑关注。第四,学生面对失败,自暴自弃,不接受关注。
3.2 教书与育人的矛盾
众所周知,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那是教学的理想状态。但高职院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其一,教师大多很年轻,刚刚从大学毕业,,教学经验不足,只懂教书,不懂育人。其二,教书育人理念淡化,对于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虽有力而无心,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其三,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依旧套用本科教育模式,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与实践分开,以讲课的方式为主,思想教育课光教育,知识教育课光知识的格局,忽略被教育者现实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书和育人的不可调和性。
3.3 威严与威信的矛盾
高职学院年轻教师多,讲求面子,不肯向学生先低头,想保证自己的威严,意在用威严建立威信。然而,内在涵养不够,无法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功底去“征服学生”,失去了威信。有的老师有了威信,和学生打成一片,“没大没小”,失去了威严。
3.4 牵引与推磨的矛盾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懒、慢、散、急的特点。思想懒惰,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对接受的新知识理解、消化慢;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很容易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干着急,不愿“不耻下问”,很容易放弃。针对上述特点,教师采取牵引式教学时,会出现“掉队”、“断线”的情况,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开始掉队,时间一长,就干脆不学了。而采取推磨式教学时,又会出现“千斤顶”、“万般问”的格局,一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还完成不了教学进度。
3.5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应用操作能力。然而,由于客观原因,学校实验基地、实训场地建设跟不上,主观原因,大多青年教师是前脚离开母校,后脚来到新校,本身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一切还停留在“纸上谈兵”上,对于很多操做要求很强的东西缺乏实务操作能力。如此一来,必然导致重纯理论教学、轻实践感受。再加之教师自身性格和面对的种种压力,实难做到在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上幽默风趣、游刃有余。
4 当代学生观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对策探索
4.1 搭建教师交流服务平台
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交流平台,不仅可以鞭策教师自身成长,也可以起到辐射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水平,从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可以考虑建设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实体平台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流动的,如设置一个专门的教室,作为教师交流、培训之用。
4.2 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潜能
在高职学院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工作热情不高,上课内在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学指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因此要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潜能,必须首先要了解和考虑教师的需要,对症下药。相对工资而言,领导对教师的关心、鼓励及自身的归属感、满足感等更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教师激励、奖励、慰问等措施,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公开透明化,使它惠及每位教师。
4.3 提升教师的内涵和修为
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导游”、“智者”、“偶像”、“楷模”等多重角色,他的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乃至生活及外在的知识、技能、经验储备等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学校和个人的督导下,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内涵修为。勤读力耕,做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修心养性,做一个豁达和有心之人,多些关心、耐心和细心。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跟着老师的节拍,畅享课堂的奥秘与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彦.高等教学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7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1);72-73
[3]邱州鹏.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探讨--基于教学质量管理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24-26
[4]卫嵘.高职院校有效课堂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