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育契机 生成教育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幼儿一日生活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通常缺乏对幼儿能力的了解和信任,有时候常常对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无从做出有价值的判断以及不同领域特点的把握,所以,教育契机就这样经常从你眼前闪过。敏锐地感知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是老师最主要的基本功,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生成幼儿有探究、价值的活动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因势利导,支持幼儿的学习尤为重要。
关键词:捕捉;支持;探究;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活动行为产生的需求经常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发现,敏锐感知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去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和统整,并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因势利导,支持和引导儿童的学习。
一、 关注幼儿的兴趣 善于捕捉分析幼儿
强烈的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任何身边的事物都能引发他们的关注,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找到发展幼儿能力切入口,为幼儿的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
例如: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再次带领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种植园地,负责菜地维护的曾奶奶说:“孩子们,新一轮种植又要开始了,大家帮忙整理一下这块空地,如果有石头或者其他垃圾帮忙挑出来放在桶里。”听奶奶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忙开了,他们在空地周围四处寻找,桶里不时发出“咚咚咚”的响声,不一会儿,桶里装满了满满的一桶(石头)。依恒指着桶说:“啊,这不是石头,是泥土呀。”“我捡到的是一团硬硬的东西,就是石头。”“不是,我一捏就碎了,是泥土。”到底是泥土还是石头,孩子们开始争议起来了。
幼儿的行为聚焦了一个焦点——“泥土和石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一团硬硬的泥团是石头吗?什么是泥土,什么是石头?为什么奶奶说要把菜地里的石头挑出来呢?针对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交流、讨论和提问,他们对于“泥土”和“石头”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能对认知对象进行整体感知。”教师要“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支持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問题”。问题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起点,孩子们有了困惑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真正发生。基于幼儿的需要以及幼儿的行为分析,我们捉住幼儿这一探索的契机,追随孩子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泥土和石头》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和感官区分泥土和石头,了解泥土和石头的用途,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二、 开展探究活动 支持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应该做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探究,随时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帮助幼儿整合和提升经验。在解疑“泥土”和“石头”困惑中,我们通过集体探究活动,将孩子们对“泥土”和“石头”的疑惑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和感官区分泥土和石头的不同。
(一)翻土大体验,尝试用各种方法寻找泥土中的石头
我们一起回忆去奶妈菜地的新发现,,分享泥土和石头有什么不一样?有的说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有的说发现一些石头,白白的,轻轻用力一捏,一掰就碎了;有的说泥土都是软软的,用力一捏就碎了……鉴于上次去奶奶菜地的发现,他们对于区分“泥土和石头”的经验是“只要用手捏得碎的是泥土,捏不碎的是石头”。除了用捏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呢?孩子们开始进行翻土大体验。
镜头1:旻宴拿了一把铁的铲子,用力往土里挖,挖出了一团大大的泥团,用手一捏碎了就扔到旁边,而蹲在她旁边的欣媛用塑料的铲子的后背把旻宴扔到一边的泥团再次敲打,泥团碎了。旻宴又发现一个泥团说:“这是什么呀?”芷萱说:“泥土呀!”他们继续用铲子用力往土里铲,铲出了很多的泥团,子成用塑料铲子的后背双手用力敲打,泥团又碎了,敲得可开心了。旻宴说:“我们怎么总是挖大的。”芷萱也挖到了一个给旻宴看,旻宴说:“看我的。”只见,用铁铲子的背用力一敲,碎了,他们笑得合不拢嘴。
孩子们用铲子的背部把泥团敲打得粉碎,这会儿,旻宴找到一个硬硬的东西,左手用力一捏说:“这好像是真的石头。”又用力捏了好几遍,大声喊着说:“石头,石头。”然后拿着对我说:“老师,我挖到了一个石头”师:“那个是石头吗?”旻宴说:“对,捏不碎的。”旁边的正懋说:“用两只手试试。”旻宴就用两只手用力掰来扭去,还是不碎。
镜头2:孩子们把挑出来的石头放到了脸盆里,有的用铲子在脸盆里进行搅拌,有的用铲子敲打,师:“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把脸盆里的石头和泥土再进行分家呢?”几位小朋友用铲子把石头舀到另一个脸盆,边操作边说:“石头搬新家了。”但还是会出现泥土也会一起舀过去。这会儿,圣义旁边寻找了一个篮子过来,把它们放进篮子里,然后篮子用力抖动,咦,细细的泥土都掉下来了,篮子里只剩下了硬硬的石头了。这个方法吸引了其他的孩子,它们也拿了篮子、筛子等工具把石头和泥土进行再次分家。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探究工具来感染和带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孩子们除了用手捏、掰来扭去的方法来区分,还借助了铲子敲敲打打的方法,他们发现只要用手捏碎、用工具敲碎的泥团就是泥土,而用手捏得硬硬的,折也折不断的就是石头。为了要让脸盆里的石头和泥土再次分家,孩子们尝试用篮子来把泥土和石头进行分离,他们发现原来泥土是小小的颗粒,细细的,软软的,而石头相对比较大个是掉不下来的。可是粘在石头上的泥土要怎么清理下来呢?有的说用水拍,有的说用刷子刷一刷,还有的说可以给石头洗一洗。顺应孩子的需求,我们进行“石头洗澡”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