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音乐素养显得更为重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音乐学习需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构建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文章就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有所增益。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从社会到学校、家长,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吸纳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及家长依然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各主课的学习中,总认为音乐学习不参加升学考试,因而可有可无,不必重视学科学习。基于这种理念,音乐教学从教师队伍的配备到教学课时的安排,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音乐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培养,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教学设备配备需要不断完善
音乐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科,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教授,同样需要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包括音乐教学场所安排、乐器配备、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等。但很多学校由于缺乏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导致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小学音乐教学条件简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钢琴及手风琴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设施。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感受和积极性。
(三)音乐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提升
在学校及家长普遍忽视音乐教学的环境中,音乐教学不仅缺乏必要的设施,同时在师资队伍的配备方面也存在不足。不少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只是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由于这些代课教师非科班出身,其自身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均无法满足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要求。在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上,教师甚至不讲乐理知识,只教学生演唱一些歌曲,更谈不上教授学生乐器演奏。在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与力量,其音乐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的限制,其教学理念陈旧,大部分时间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有组织规范、知识传授的优势,但音乐学科独特的教学模式决定这种班级授课形式难以满足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需求。一方面,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吸收,接受机械的乐理加唱歌的教学形式,其学习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也抑制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需要教师充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一)借助学生肢体语言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但也需要借助表情、肢体语言的辅助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从而赋予音乐作品以较强的音乐感染力。因此,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对肢体语言的运用,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情感及艺术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借助敲击动作呈现不同音乐节奏的形式来带动肢体表现力,借助律动动作,传达相应的旋律,增进学生的感性认知,继而实现由感知声音过渡到对节奏的感知。如,在歌曲《阿里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进行音乐伴奏,并借助拍手、读歌词及跺脚等方式应和歌曲的节奏。通过这种肢体动作的配合,使学生对歌曲的意境和风格形成深刻的认知,并通过朝鲜族独特的音乐旋律、节奏感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意境,取得了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将音乐和舞蹈、体育及文学等相结合,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编自演以演绎不同的歌曲,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能动性的同时,优化其创造性思维,真正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课堂音乐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音乐的创新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拍手歌》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体现了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单纯美好的形象。由于歌曲节奏感强,且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同时,在演唱中按照歌曲节奏拍手,同时伴以身体的自然摆动,使学生在轻快的旋律与节奏中演唱歌曲,表达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演唱歌曲,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节奏感,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转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二)借助优美的画作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及赏析活动主要借助于听觉途径而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他们在音乐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感知。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听觉结合视觉的方式来进行,以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基于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促进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善于想象,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可将音乐教学与美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音乐作品与绘画作品的相通之处,使学生由此及彼,快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所展示的美术画作虽然没有优质的画面和精致的构思,但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并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为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类似的画作,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借助视觉资源的支持,促进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质量,如,在一年级教材看画听歌《司马光砸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画作,讲一讲画中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换作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更完整地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梗概,認识到童年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歌曲《司马光砸缸》,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歌曲学习、演唱兴趣,使其更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从中找到画作与歌曲的内在关联点,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