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教班级管理的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什么样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是有效的?怎样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最有益?怎样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够全方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文章就幼儿园班级管理优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行的方针,旨在探索出最有效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班级管理;管理策略
班级是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是通过一日活动的开展进行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笔者觉得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管理活动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 幼儿成长家庭环境的构建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影响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主要基础。因而,幼儿成长家庭内营造温馨、民主以及愉悦的氛围,对于后续班级管理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样的,幼儿班集体构建工作引入自然也需要家长的参与。首先,我以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幼儿能力提升的第一步骤。而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加幼儿的亲切感,形成良好的幼儿成长情感感知意识。其次,孩子在这一时期的依赖信息较强,班集体构建时,尽量将此种氛围与班集体系列活动有机串联起来,在潜移默化的发展状态之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班规意识。最后,对于幼儿来说,离开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们会在心理上对新环境自主建立起自我防护意识。为了规避幼儿初步上学期间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幼儿园开学前还召开了“如何使幼儿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如何接待新幼儿入园等问题”探讨活动,最终得到的方式为:教师每天要热情的接待幼兒,逐步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通过亲切互换孩子乳名、与幼儿多沟通等方式,快速地与幼儿之间建立信任,逐步帮助孩子从对家人的依恋转换到对幼师的依赖上来。这一点也是做好幼儿班集体组织与建设的重要条件。随着幼儿对于班级的熟悉程度逐步加深,与同伴、老师的了解程度逐步加强,班级规则制度也将逐步被建立起来。
而在中班、大班幼儿进行班规建立之时,幼儿教师除了借助温馨的家庭氛围延伸解决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幼儿主人翁意识。比如,将衣帽间交由幼儿管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让幼儿独立参与活动。同时,幼儿进行系列活动创设期间,教师为了让幼儿可以真正参与其中,还展开了“快乐中班”装饰区、区域游戏互动区域等活动。充分发挥和尊重幼儿的思维意识,突显幼儿的主人翁地位,在班级大家庭中共同学习与成长,积极进行各项工作的计划性安排。即,幼儿班集体构建与互动期间,不断加强对于幼儿每一阶段的学习和管理,均是促进幼儿成长的主要展示形态。
二、 家长资源与幼儿班级管理工作承接
幼儿园教育实践指导文件中表明:“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即,幼儿教师工作的开展,与家长参与、理解以及支持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为此,幼儿园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应巧妙的借助幼儿家长资源进行系列工作安排。
在幼儿班集体活动安排时期,部分幼儿活动需要与家长一同进行意见思考,抑或者是与要求家长参与其中。比如幼儿的成长档案的制定和材料的选择,我们通过QQ群的方式让家长们自由讨论,得出了适合本班幼儿的成长档案制作方法。依据以上具体信息,我们可以将班级管理家校联合的学习目的概括为:逐步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班集体管理活动中来。同时,在日常行为活动、行为思路分析以及家校合作探究层面进行系列工作的协调互动。此外,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核心,全面引导和开展合作交流工作。
具体进行各项工作开展时期,我们发现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离开家庭去幼儿园后,幼儿身心发展的系列工作就是幼儿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有一部分家庭是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中幼儿都是小公主/小王子,这些情况都会增加幼儿教师后续工作的难度。为了确保班级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化实施,我园在每学期开学前期均要召开家长会,通过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成长情况,并将幼儿园每年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后续家长需要做出哪些配合进行了相应介绍,先从理念层面突出幼儿与家庭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此外,各项工作具体实施期间,我们还在园内工作中提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以及节日亲子活动等工作。创建家园信息互动、沟通渠道流畅的信息互动渠道,可确保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在教育意识层面达成共识,最终保障幼儿班级工作管理效果。
三、 对幼儿群体特征的总结
幼儿教育群体的年龄主要在3~6岁之间,他们具有性格天真、活泼、可爱等特征。传统的幼儿班级管理时,教师往往认为幼儿较小,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几乎为“零”,进而长期开展“填鸭式”管理策略。虽然此种管理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良好的规范制度,但忽视幼儿阶段性成长状态,缺少对幼儿成长阶段需求的切实分析,不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开发,甚至是抑制幼儿能力的成长。基于原有教育实践问题的总结,在当前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安排时,就着重提出了民主管理的理念,幼师进行班级管理系列工作安排时,应尊重每一个孩子,引导每一个幼儿都树立主人翁意识,作班集体的主人,继而实现助推每一个孩子逐步成长与发展。虽然,幼儿成长期间思维意识、能力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具体成长期间合理进行各项工作的实践,却可以逐步激发其内在活动力,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某幼儿绘画能力极好,但计算能力却较低,若按照传统均衡发展的理念,他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学习计算,但其过程中幼儿可能逐步失去绘画的兴趣,最终两者均会是能力平平的状态。若我们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以绘画作为能力挖掘的主要突破口,,将计算与绘画逐步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体会到绘画乐趣的同时,也逐步弥补计算方面的不足,幼儿此时不仅实现了优势的进一步提升,更减弱了计算学习环节的压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从当代班级管理工作的反思,教师就是要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助幼儿个性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己能力提升。为此,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逐步打造反思、爱钻研的教学引导者的形象。同时,班级管理者也应善于观察,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向幼儿学习,也是其工作开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概括而言,幼儿教师应认真地“观看”幼儿这本书,仔细地“听”其中的故事,深入地“品”其中的特点。总结幼儿成长中的要点,做好各项工作的积累与总结,让日常幼儿教育工作充实起来,也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收获更多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