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刘忠
摘 要:在初中教育之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的最佳场所。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传递的时候,教师理应对教学方法展开全面优化,并和教材内容本身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以此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得自身综合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本文主要描述了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方法,并对于课堂活动中渗透的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一、 引言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本身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增强自身心理水平,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来,在确保学生们完成知识记忆的同时,还能使得自身观念有所转变,进而为其个人发展提供多方面帮助。
二、 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属于价值理念的一种,需要学生们进行认真铭记,并在行动中进行体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基于教材内容本身,从中寻找最佳的契合点,以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慢慢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整体水平便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合理把握契合点
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教育部对于思政课程便做出了相关要求,所有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理应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觀展开培养。因此,当前思政教材之中,许多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不仅如此,还有少数章节便是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而成。诸如,在七年级的时候,学生们便会接触到一些法律方面的内容,明白做一名知法懂法公民的重要性所在;在八年级的时候,学生们会接触到一些“集体”“诚信”以及“自由平等”的相关内容,而在九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则会学到有关“敬业”和“爱国”的知识内容。由此看出,教材中可以进行利用的内容有很多,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理念意义非常大。所以,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把握,选择最为有效的基础方式,结合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抑或者进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内容学习,深入其中,加深理解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原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有用的素材和背景知识,以此完成全面拓展,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价值生活。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便会得到改善,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用时政热点作为材料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本身和时事新闻内容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而且实效性特点非常强。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基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从近期发生的时事新闻中,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且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充分体现的内容,将其作为本堂课程的重要材料,促使学生们通过全面分析,以此完善自身思想理念。毕竟很多学生一直都认为思政课程的内容十分抽象,理解难度偏高,并且觉得和自己的真实生活没有太多联系。显然,这一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通过这种方式,便能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思政内容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
例如,在进行“做负责公民”知识内容讲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将我国2017年举办的“大国工匠”活动引入进来,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资料。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行深入了解,从中慢慢体会大国工匠自身的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积极影响,使得自身价值理念有所转变。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之中,自己不但需要做一名有着高责任心的良好公民,而且还需要时刻保持敬业精神,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说,不少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单纯进行讲解,学生们很难做到全面理解,而且很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下滑。因此,教师便需要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以此起到说明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理应保证一定的针对性,并和教学内容之间有所联系,不但能够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知识内容讲解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们播放《感动中国》电视节目的视频资料,其中有着许多真实的案例。“诚信”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逐渐对“诚信”的重要性有所忽视,甚至认为“诚信”对于个人发展没有太多益处,在社会生活之中,有时不够诚信,或许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利益。而通过视频观看之后,学生们很快就能明白诚信的意义所在,明白自己的生活周围就有着许多十分注重诚信的人群。正是有这些人存在,才能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进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价值观塑造。
又如,在进行“承担责任”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们分享一些全国“道德模范”的相关案例,为其讲解其中的真实故事。通过了解,学生们对于内容本身的理解程度便会有所增加,逐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而让其获得更好的基础体验。
三、 课堂活动中渗透的方法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说,课堂教学是最为常见的基础形式。为了帮助学生们加深知识理解,增进个人感受,教师经常会尝试开展各类不同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活动设置时,理应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展开联系,从而能够让其快速融入情境之中,自主展开知识学习,逐步获得体验,激发内心潜在的积极性,并完成情操的陶冶。一般来说,最为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情景表演、辩论大赛、时事新闻分享等,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最为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们在良好的氛围之中快速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进行“以礼待人”的知识内容学习时,基于课标的要求,教师理应将教学重心全部放在“礼”这一层面,逐步掌握一些生活中需要注重的基本礼仪,从而逐步完善自我,让自己时刻保持“以礼待人”的基本态度。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我家请客”的小型表演活动: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扮演一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而另一名学生则扮演家庭中的孩子,同时还有三到五名学生扮演客人。在该情境之中,,当客人主动进行打招呼,“孩子”理也不理,独自玩手机;菜上齐之后,没等大家动筷,“孩子”立刻拿起筷子就大快朵颐起来。全班学生对于该“孩子”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其到底哪些方面的表现不太合适?如此究竟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孩子”到底应当怎样改进?通过一步步引导,可以慢慢让学生们认识到礼仪的意义所在,明白这些内容并非仅仅停留于教材之中,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诸多联系,进而使其价值理念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