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赋体作品教学对策刍议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杨远丹
摘要: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具有特殊的教学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赋的教学方法欠缺一种文体意识,往往以一种碎片式的方法讲解,削弱了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意义,因此,在赋文体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忽视赋这种文体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及运用赋体知识,充分认识赋体作品的文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功底。
关键词:赋体作品;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赋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典辞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赋体作品,是宋代以后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赋,最具代表性的是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及欧阳修的《秋声赋》。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把赋体作品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其“以文为赋”的文体特点,而且赋作为一种代表汉字文化的文学载体,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中华古典汉字文化的优势与特色。
一、 文赋的概念及其与辞赋的比较
所谓文赋,是继汉大赋、六朝俳赋、唐律赋之后,在宋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赋体,其内容以议论说理为主,形式以散文化行文为主。文赋始于祝尧《古赋辨体》论宋赋时:“宋之古赋往往以文为体。”及至宋代,赋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出现了明显的散文化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散文化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押韵也比较自由。文赋发展到宋代时,文体特征更为成熟丰富,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比较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其代表作品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赋体作品采取借景抒情的方式,结合描写、铺排、议论等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文学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辞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作为赋体在最初阶段的类名。随着辞赋文学的发展,其体制也多有变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特征的赋体。明代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中把赋分为古赋、徘赋、律赋、文赋四类,这四类代表着不同朝代的文体风格,《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概括了辞赋在形体因素和取材倾向上的总体特征,“铺采摛文”是说辞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与文采,“体物写志”是说辞赋在内容上侧重写物与述志。辞赋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晦涩难懂。如古赋追求堆砌辞藻、夸张繁缛,徘赋对偶工整、辞藻华丽,律赋追求限韵,在限定的格式中,带着很多限制,很少出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然而文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古赋、徘赋和律赋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限制,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解除了骈偶的拘束,不再一味讲求对仗的精工严密;其二,在行文中虽有偶句,但主要是散句居多,因此在句式上呈现出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的灵动之美;其三,文赋虽然也注重语辞的打磨,但不再像传统汉赋和六朝骈赋那般着意于语辞的精雕细镂、铺排藻饰,而更多体现出一种自然、流畅、清丽、浅近的散文之美,与前者之古奥华丽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宋代文赋更具有灵活性、抒情性和说理性等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文赋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也是符合语言汉字的特点和教学意义的需求。
二、 赋体作品教学现状及问题剖析
从高中语文教材版本选入赋体作品的数量来看,人教版、鲁教版、粤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社版等高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然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选入以上两篇,还增加了欧阳修的《秋声赋》。2019年秋季出版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只选入了《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不管是多版本的语文教材,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于赋文体作品的录入,相对于唐诗、宋词的数量,赋体作品选入的篇目数量较少。
从赋体作品的文体特点来看,赋体语言中具有较多的繁难生字词,铺采摛文,篇幅较长。这些特点也会影响实际教学,部分教师缺乏一种文体意识,对赋这种文体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或避而不谈,甚至忽视了对赋本文体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赋”体知识的掌握是表面的,所以学生对于赋作的认知程度和喜欢程度都还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赋文体知识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
从文赋的教学方式来看,教学设计都是以“文”为中心进行,部分教师专注于对文本内容的释义,从而忽略了“文赋”作为一种文学文体的学习。即使教学过程中涉及“赋”的介绍,仅仅把赋当作一种修辞手法来学习,但是这种表层化和简单化的教学方式,对于“赋”的学习是边缘化的。在实际教学中,甚至把這两篇作品定位为普通的文言文,或者归类为“散文”范畴下的文言文来教学,从赋体作品的文章结构、文本内容及思想主旨讲解,却很少将作品的文体、语言与赋体文学的特征以及赋体文学的发展演变结合起来。从而缺少了对赋本文体的深入了解,单纯以内容为核心的课堂,缺乏一种文学体系的支撑,以一种零碎的、片面的方式将其归类,教学的侧重点没有真正落实这种文体的实践性上,这往往使得赋体文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特殊和困难。
三、 赋体作品教学的方法策略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每一种文学文体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极端到融合,从单一到丰富,呈现出我国文学文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赋就兼具这种文学与审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对文体的学习和运用。
注重文体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南宋学者倪思强调:“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说明了文体的重要性和原则性,如果不考虑文章的文体,内容再丰富,感情再茂盛,都不能算一篇完整的文章。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旨趣,总是随着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赋体作品的文体意识就是整个作品的核心重点,文章的框架和语言风格都和文体相关。因此必须加强赋体作品的文体意识,不能以简单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来教学,应该重视对赋文体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加深学生对其认识、喜爱及运用,从而能写出真正的赋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