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谐师幼关系的有效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张丽心
摘 要:在幼儿园里,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教育幼儿的过程,,同时也是和幼儿培养感情的过程,师幼的和谐关系不仅能让幼儿身心愉悦、积极地游戏、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提出了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了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几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有效策略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积极的师幼关系是让幼儿感受到爱(无条件地接受)、信任与欣赏”。这种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而且和睦的人际关系。幼儿年纪小,知识经验少,对他们的教育受情感的影响尤其明显,和谐的师幼关系会使幼儿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幼儿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必需的,是幼儿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师幼间的教学活动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 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幼儿教育现状,我认为在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方面,教师自身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在幼儿教育观念上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理解、轻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幼儿,忽略了幼儿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导致幼儿的自主权被剥夺。如教育活动中,教师演示、要求过多,用自己心里的答案去限制和束缚幼儿,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受到约束,夸大幼儿的幼稚、无能,不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处处安排和控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幼儿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
(二)对自身角色定位上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地重复等等,处处显示出教师主导一切,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关注幼儿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种定位使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入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走出误区。
(三)在教育实践中
随着人们对幼儿及幼儿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也渐趋科学化,但在贯彻“素质教育”和评选“好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已走进一个误区,本应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却从走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在班级的常规训练中成了不能在教室里跑、不许大声说话、不准玩自带的玩具,如此等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是影响他们性格和品质的重要阶段,是否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怎样做才能给孩子们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这的确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如卢梭所言,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者必须而且只能按照这些客观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二、 和谐师幼关系的有效策略
几年来,为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寻求有效策略,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纪元,幼教界也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研究,所以教师应明确新世纪建设人才的规格和新时代好孩子的正确形象。我们应当把幼儿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感情倾向的,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在一份调查中發现,大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只有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现代人才的标准,少部分人提到“兴趣广泛、智力活跃”,“求知欲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具备的素质。然而现实中,多数教师仍然喜欢守纪律、顺从、听话的孩子,即使智力发展一般,也比思维灵活而不听话的孩子可爱。可见传统的儿童观还是影响着教师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
(二)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实质上,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中,教师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幼儿心声的倾听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与他们平等相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真正让幼儿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而采取适当的角色行为,这是培养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前提。
在幼儿园里,有的幼儿存在不良的心理品质,如不守纪律,刁蛮强占,爱吵爱闹,甚至动手打人,这些无时不干扰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少幼儿教师为之懊恼不已,甚至有些讨厌这些小家伙,其实不然,我发现每次公开课,那些平时好动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使活动气氛显得特别活跃。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采用压服和训斥乃是擀面杖吹火——不通,教师要正确分析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引导,以教师的情感施爱使其转化。
例如我班钟博奇小朋友聪明活泼,活动时好动,课后常带着一群孩子冲冲杀杀,真是没有他的办法。对这样的孩子,不管就不得安宁,怎么办呢?记得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是生来爱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道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受其启发,我注意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有一次公开课,发现博奇第一个举手发言,而且他的发言博得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我奖给他小贴贴时,他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这天自由活动时间他没有再冲冲杀杀。过后我又安排他当值日生,请他领小朋友做游戏,让他因得到老师的重用而更加自信。这一尝试,不出所料,他在活动中大显身手,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得到同伴们的赞扬和老师的肯定。从此,他变得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并能自觉遵守纪律,公开课上更是少不了他的发言,期末还评上了“好孩子”,就这样,班里出现了“和谐”的新局面。这是老师用“爱心”感化了他,同时也可见教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