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王生军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本文悲叹楚王的昏庸亡国,感慨屈原的出类拔萃遭馋和赞颂其高尚人格,揭批上官无耻的嫉妒和感慨郑袖的祸国。
关键词:屈原列传;楚王;屈原;上官;郑袖
《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屈原列传》是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
反复吟读《屈原列传》,我强烈地感受到,太史公写屈子时,胸中郁悲,笔端含情。如果说《史记》是太史公之哭泣的话,那么《屈原列传》乃太史公的泣血之作。司马迁把自己强烈的爱憎倾泻在字里行间,投射到文中的人物身上。《屈原列传》是一曲爱的颂歌,是一首恨的诅咒。下面我就从文中的感受,发一点自己对楚怀王、屈原、上官大夫、郑袖四人的感慨。
一、 楚怀王——刚愎自用的悲哀!
楚怀王,就人品而言,如海中之鱼虾,其实为一介匹夫。若为凡夫俗子,最甚无非破家亡身而已;而作为君王,乃楚国的悲剧。作为一国之最高决策者,所犯的三个错误,导致身死国亡,为天下耻笑。
一错,见利忘义,毁约绝齐。战国后期,秦强楚弱已十分明显,但齐楚联合抗外,秦王还是有所忌惮的。为了瓦解齐楚联盟,秦惠王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以商於六百里地为诱饵,钓楚怀王上钩。在诱惑面前,楚怀王欣然应允,断然绝齐,真可谓利令智昏,见利忘义。他的臣子中也有头脑清醒之人,但对陈轸进谏分析,楚王却刚愎自用,反而大发雷霆,让陈轸闭上臭嘴。面对这样的主子,再忠诚都只好沉默是金了。
二错,冲冠一怒,以卵击石。楚怀王得知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忽悠成六里后,暴跳如雷,理智全失,不辨利害,兴师伐秦,结果是兵败丹、淅,折兵八万。若是一代明君,在关乎危亡之时,应该沉着冷静,谨慎处置,可楚王是那么的任性,那是何等荒唐的庸夫之怒啊。最终为他的平庸之举埋单的,是八万将士,他们糊里糊涂地就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丧命异地。我常常设想他们上前线时的情形: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尘埃滚滚中,他们的身影消失了,把焦虑和期盼留给了亲人,那是何等残酷而有漫长的期盼啊,他们身首异处之时,盼他们回去的亲人是否还“犹自寄寒衣”呢?至此,如果楚王还能头脑降温,吸取教训,就不会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然而,楚怀王更向荒唐演大荒,下令全国总动员,硬要和强秦血战到底,结果是一败涂地,终至一蹶不振。为泄一己之愤,竟然无视千千万万子民的生命,疯狂到如此地步,愚蠢到如此地步。
三错,复释张仪,冒然入秦。在秦昭王提出以汉中地同楚讲和这件事上,假如楚怀王头脑冷静一些,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完全没有必要拒地要人(张仪);而既然要来张仪,应立斩之,给死去的将士献上一份微薄的奠礼,最终却听信靳尚郑袖之言,白白放走张仪;最可恨的是楚怀王对秦的虎狼之心还无所警惕,不听屈原之劝,前往秦地赴约,让人家扣为人质。这一次,他是连发兵泄愤的能力也没有了。
对楚怀王的见利忘义,鼠目寸光,猪的愚蠢加阿Q的健忘,却使牛一样的犟脾气。真叫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 屈原——出类拔萃的悲凉!
屈原可以说是楚国真正的顶尖級人才,“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文采也;“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有谋略也;“出则结交宾客,应对诸侯,”有外交才能也。政治思想之纯,综合素质之高,举国上下无人可匹敌,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同列的上官大夫进谗水平实属一流,只一句“非我(指屈原)谁能”就击中怀王的心理要害,让楚王疏远了屈原。
呜呼!为王竭忠尽智而不得,为国披肝沥胆而不能,这是怎样的悲哀,这是何等的无奈啊,我为屈平一哭,我为人才一悲。屈原啊,你何错之有?怀王疏远你;你何罪之有,,襄王放逐你,你最不能让小人容忍的不就是你的太出类拔萃吗?
每每读到屈子“行吟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我就想到出类拔萃这个词。出类拔萃,一个充满了多少孤独感和悲凉感的词啊,我从屈原身上深深的感受到,一个梦想出类拔萃的人,你必须先要做好忍受寂寞孤独的心理准备。
柏杨先生曾说,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历览中外古今历史,此言一点不假,别的不说,单就战国时的商鞅一例,就足以说明问题。可以说,综合国力的竞争,追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历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科教兴国的人才发展战略。1998年5月4日,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讲道:“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这无疑是战略家的眼光。
可惜楚怀王没有认识到屈原这一顶尖级人才的重要性,疏远屈原,宠幸上官,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终至亡国。以前,在痛恨楚怀王之后,我曾对屈原被疏远后该怎么办,做过种种无不自以为是的天真的设想。譬如在楚怀王身上动动脑筋,用用靳尚的那些另类功夫,只要站在为国为民的立场和高度,“取像于钱,外圆内方,”也就是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吧,耍耍小手段有何不可?况且楚怀王原先就十分信任他,旧情重圆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历史上耍这种小手段的忠贞之臣也不少啊,就好比跳高前的屈腿,是为了跳得更高。屈原先生啊,你何必哀叹“世人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呢?可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曹雪芹也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况且政治历来就不会是一潭清水。又譬如明察暗访,搞清楚楚王疏远自己的真正原因,然后收集证据(比如上官大夫无耻地抢夺自己草稿一事),有理有据地向楚王诉说真情,揭露上官先生卑鄙无耻祸国殃民的狼子之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看准机会,重拳出击,扳倒上官这小子,等等,以我的鄙陋都能想到这么多着数,何况何等智慧的屈子呢,但是屈子的人品谁能企及!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把楚国的命运和屈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司马迁的意思是,假如楚怀王一直对屈原信任重用,坚持联齐抗秦的战略,恐怕鹿死谁手很难定说,至少怀王不会让人家秦国像猫玩耗子似的玩弄于股掌之间。基于这一认识,我才斗胆信口说出了上面的话,假如我是屈原的门客,当我说出这些话时,屈原会是什么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