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引导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陈书娟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2期
摘 要: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写作技巧的训练,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关注。其实思维水平的高低才真正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提升立意,创新选材,优化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思维能力;提升立意;创新选材;优化结构
直到今天,学生作文的现状还不太令人满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通篇一套假话为主。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只注重对写作技巧的训练,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关注。而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水平的高低,单调的思想决定了老旧的立意。平凡的思想形成了粗糙的内容,无序的思想形成了混乱的结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写作思维的参与,从而在本质上提升作文水平。
一、 引导运用思维,提升文章立意
我们写一篇文章要想有见解深刻且有新意的中心思想,思考过程中就必须注意运用辩证、创造性思维。
每写一篇文章,都是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或者为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的。我们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或者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它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一对象或问题时也必须用矛盾的和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如《水滴石穿》这个题目的立意,就可以启发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思考,找准其特点,通过类比联想,联系实际,从若干角度进行立意:1. 从“水”的角度——柔能克刚或弱能胜强;2. 从“滴”的角度——不能轻视小;3. 从“石”的角度——要敢于碰硬;4. 从“穿”的角度——顽石是可以被攻破的。接着引导学生选择深刻,新颖,自己感悟最深的立意来写。
我们还需要点拨学生,使其确立有内涵的立意。我的学生写过《过年》这个作文,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这个春节太让他难忘了,太让他高兴了,因为爷爷、父亲、舅父等等亲人给了他三千多元的压岁钱,是一个“收获”的春节。文章的立意浅浅地停留在“高兴”“丰收”上,可以说这篇文章的立意不高。经过点拨,引导学生思维跳出从物质的小圈子,理性思考精神世界的问题,从情感,从责任等高度去看待这个节日里的人和事,去分析问题。后来学生虽然还是把文章的立意确立压岁钱的“收获”上。但这“收获”中却蕴含了长辈们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浓浓的亲情鞭策着自己勤奋向上,并决定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长辈们的厚望。这样,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升华了文章的立意。
文章立意要避免老调重弹,就要进行创造性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从某个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就是要同多数人承认的观点针锋相对,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出新见奇。当然这应如反弹琵琶,“反弹”是对“正弹”的突破,是对“正弹”的补充,而不是否定。如《听我这样跟你说》,可以启发学生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更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立意为:有的人认为裹上糖衣的良药会更好吃,忠言也可不逆耳,可推心置腹,可以情感人,可以理服人,恰如和风细雨,让人心悦诚服,“我”愿意用更适合,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跟你说”。这就是利用反其意而用之,从而赋予传统的内容以新意。当然,逆向立意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的立意都能逆向。逆向立意应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
从思维方面来说,如果作者思考问题有独特的角度,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会有新意。因此教学生如何多角度地思考,是立意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 引导运用思维,创新文章选材
立意之后就要选材。选材,就是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并进行加工,使之成为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中心思想是选材最基本的依据。按理说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实际中常出现材料与中心思想无关或偏离中心思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思维过程缺乏主题意识,在选材过程中不懂得用中心思想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在选材时容易偏离中心思想的学生,就是思维主题意识不强,在说话中也时常会出现不着边际的情况。这表明学生的思维结构还是不完善的。因此,教选材,从根本上说应该也必须强化学生思维的主题意识,即无论说话还是作文,他们时刻都要想着“我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观点”,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择取材料:
第一步:发散思维,再现素材。发散思维,就是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量拓展思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思考。如写《心中的风景》,引导学生围绕发散思维的轨道大范围搜索:以“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形成“我——我和家庭——我和学校——我和社会——我与自然”的一个轨道,把九年寒窗苦读中从书本学到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由中到外的不少知识以及社会见闻、亲身经历、体验在头脑中梳理一遍,便于写作时综合灵活运用。
第二步:转换视角,展开联想。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要想在为数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作者有大胆、创新、不同的视角。学生的写作视角往往定在自己,即“我”身上,但其生活经历大体相似,所以作文时,总是不免落入俗套。这时,如果能转换视角,从第二者或第三者的角度进行审视,会让作文富有个性化。以写《在这里》为例,可以选取最贴近自己的家、学校,文章是真实感人的,但也容易缺乏新意。因此引导学生换一个视角,将“这里”展开联想,就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这里”——可以指人的内心、童年、捉迷藏的地点、学校的寝室、书本、车上、家乡的春天、中华民族等,还可以由人到物。
第三步:比较甄别,选择运用。文章写作要具有丰富的材料,但不是每个材料都可以成为文章要用的材料,首先要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教学生去粗取精,摒弃那些一般性的材料,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从而达到典型性的要求。如《珍藏在心中的美丽》这个题目,在我们心中美丽的素材很多,诸如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动人心魄的风景、令你难以忘怀的某一位亲人以及社会上的好人好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假定主题“老師对学生的关爱”,就只能选紧扣主题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舍弃其他一般化的材料。同时教学生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的方法,滤除材料中的那些表面的、片面的、枝节性的成分,使材料更典型,更精粹,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反复的筛选和加工,就能得到最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