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网络言行思政教育引导研究
作者:唐淑缓 卢珊 字数:5189 点击:
摘 要:通过设计、收集,充分阅读、参考相关资料,对我校高职生网络言行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结合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政角度提供立场、观点。这将对中国梦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树立青年一代正确网络观,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
福建省教育厅2013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B类项目编号JB13784S
1 网络概述
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仿佛还在昨日的电视上响起,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几乎激励了数代人,将无数的“仁人志士”吸引到了IT产业,更甚是意味着:整个世界都“网络”起来。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网络是虚拟的,网民是真实的。毛主席对青年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网络时代下的年轻一代顺应潮流迅速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网络的产生意味着社会的前进、向上,创造更多的生产力,同时,我们也相信在未来会持续有更为影响力的新事物出现甚至是取代。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在获取网络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如何来规避它的风险与弊端。作为高校这一阵地,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融入网络时代,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在阳光温暖的网络道路上。
中国著名维权律师郝劲松7次将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铁路局告上法庭,原因是在火车上购物和地铁如厕时未能要到发票。他因对“打破行业‘霸王条款’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入选“2004年构建经济和谐十大受尊崇人物”。 “靠我为了自己权利所做的斗争。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只是一张纸。”他说。郝劲松接受了央视网记者的电话专访,道出了一个律师的“中国梦”。郝劲松说:“希望更多的中国纳税人能成为有担当的公民——能独立地表达观点却不傲慢,能正直地表示服从却不卑躬曲膝,能积极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邪恶知道愤怒,看到弱者懂得同情,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独立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能积极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力和宪法权力,勇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要维护公共利益。”网络的出现带来了时间、空间上的便利,人们通过这一领域充分表达自己。《世界人权宣言》(原文)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存以及幸福的权利,充分行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是人们追求幸福尊严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放眼现在,我们发现,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我们领悟“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意义。而网络正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它联系着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接下来,让我们结合我院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发现——网络与他们的关系。
2 现状调查以及结果演示
本次调查对象覆盖不同专业、性别、年级的学生,以随机抽取集体样本的方式产生,选取我院11个班级的高职生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28份,回收率95.11%;有效问卷395份,有效率92.29%。
结果显示,有53.6%的学生天天上网,达半数以上,每天的上网时间多数在2-5个小时之间,占总调查人数的63.4%。休闲娱乐、新闻信息、网络社交是我院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对于网络上的过激言论,77.7%的学生表示会不加理会,12.5%的学生会加入进行讨论,7.7%会留言反驳,只有2.0%的学生会选择留言支持。只有2.3%的同学网上发表过激、粗俗的言论。我院学生基本不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97.7%),也大都不会发布或转发不实的、未经证实的信息(98.2%),81.2%的同学不曾在网上进行人肉搜索,84.5%没有参加过网络骂战。针对网络上的不文明言行产生的主要原因,6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发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29%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好玩、追求个性所致,18.1%的学生则认为是被攻击出于反击,另外也有认为这与网络监管的薄弱有关。
3 分析原因、找寻对策
结合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过半的青年学生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家天下等各种事务,极少数在网络言行有极端偏激表现,但,未出现违法乱纪现象。这里我们体会有二。
一是,5.4运动,那一声巨响宣告着旧中国革命的新开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一股崭新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直到今天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立足于民族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投身到社会热潮中,参与到这个网络时代的洪流里,各抒己见,建设家园。
二是,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阵地,部分人因为“无聊、无知”,缺乏自律精神,更甚是缺乏法律意识,屡屡发生网络不文明现象:过激言论、发布或转发不实的信息、网络骂战,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防范于未来是一种态度,从哲学上来看,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找寻相应的对策。
4 理想信念不可松懈
(一)区别于其他课程,思政课有其显著的特殊性,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身上更是肩负深刻的使命。高职院校开设必修的2门课程,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
结合思政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从思想高度上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历史,认清现实,投身社会,完善自我;从行为上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首先,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这可谓是我们的光荣史。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运用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甚至有不断被推广的趋势。今天我们普遍统一认识的构建和谐社会,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出现的诸子百家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文化历史、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永不褪色的中华文明,我们有信心相信将会引领世界文明。站在思想的高处,我们有信仰有信念培育我们的青年一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倡导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其次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的现状。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今年春节前后的40天里,中国航空、铁路、公路承载了大约36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每天都有9000万人在流动之中。所以,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倡导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观察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二)如果说《概论》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彰显方法论的关键。《思修》部分从高端来严格要求,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 “吾虽不能至,但我心向往之”,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这样一个理念,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开放,都要复杂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保持思想上的高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来解析。简洁明了,凝聚着当今中华儿女渴望一个更美好家园的夙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里,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填满并占据年轻一代的思想与灵魂,紧紧抓住舆论的主流与主导,占据网络这一广阔天地。《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是一种强制性权威的规范人们行为的途径与方法,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树立“法治思维”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美好的信仰。作为青年学生的阵地,及时传播、传递,没有什么比课堂上融入教学更好的途径了。我们建议: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独立思考,借助法律去审视、辨别是非,知荣辱。二是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武装自己,指导学生学法、知法、用法。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高职生主流是好的,少有偏离主流的倾向。但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一切可能转化的矛盾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勤说道:“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让我们牢牢把握住时代的主题,掌握住网络的主动权,迎接网络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鼓励广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著名霍夫曼实验告诉我们一刀切,其效果不佳,我们不是真理的代言人。所以,讲好事物的两面性,增强舆情引导说服力,开阔地去引导一个百花齐放的课堂。学术无止境,课堂有纪律,这一过程中,我们渡人渡己。单纯的理论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在这如此丰富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容易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借助分析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求相应的对策。
5 关注心理健康,重视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而社会里的成员在面对社会、面对自然、面对自己,做到和谐相处,是最完满的状态。其中,自我达成和谐,是基础,更是文明生活、工作的前提。青年学生可谓时代的主流,关注其心理健康,重视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我们相信鼓励大部分时候比批评效果明显。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质都是良好,绝大部分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在心理教育中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多重复和强化积极点,欣赏与感激美好事物,多关注积极因素,构建积极的对话方式,尤其是在教育引导受挫心理上,给予尽可能多的尊重与呵护,让其个体充分感受到人文的关怀。
其次,今天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多渠道、全方面开展教育工作,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关注必不可少。良好有效地家庭沟通是家庭稳健幸福的关键,这里我们倡导家庭建立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关心爱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这网络时代迅猛的背景下要加强网络的正面教育引导,帮助体验关心、爱护,体验到人性的真善美,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最后,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不文明网络言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现实受挫,得不到满足,渴望得以发泄情绪。这里我们建议,一方面,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注意点面结合,普及心理教育,着重培养高职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养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的同时,辅以个体心理疏导、心灵关怀,让高职生体验到人性关怀与心灵净化的温暖和谐,在成长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文明网络言行;另一方面,合理地转移注意力,充实学习与生活的节奏,有助于改善人体的不良情绪。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真正吸引高职生的课余活动,通过课余活动引导高职生消除因为“无聊”而网络依赖。临床实践证明,兴趣爱好广泛的高职生不容易沉迷网络,拥有健康积极爱好的成人更容易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网络时代的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堵截闭塞与放任自流都行不通,心理健康重在引导矫正。高职心理教育中要注重高职生人际交往、人格健全、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引导高职生勇于面对,不逃避,不自暴自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试,走出网络心理困境,让网络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和便捷工具。
广大青年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成为时代的主人,合理有效参与到家天下的事务热潮里,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只要我们做到,思想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学生;方法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渡人渡己,拥有这两大武器,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里,横扫一切,抵制各种假、恶、丑,哪怕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世界里。
参考文献
[1]卢珊.高职生网络言行现状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研究[J].福建电脑,2014,2:42—43
[2]庄锡福.政治理论. [Z].华侨大学法律硕士在职研究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