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返璞归真 打造品德高效课堂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王芬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0期
  
  摘 要:形式各异的创新课堂大行其道之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喧嚣过后,品德课堂如何返璞归真,削枝去叶,保持原色、原汁、原味,返于自然,归于纯净,回归本真的课堂成为了每位教师自觉的艺术追求。笔者认为可以从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生活资源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进行利用、开发、拓展,力求以最朴素、最简洁、最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
  关键词:返璞归真;高效课堂;教材;学生;生活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形式各异的创新课堂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精益求精的课件,大量的课外拓展资料,细致深入的课前调查,40分钟的课堂师生们需要准备的时间往往是它的好几倍。尤其是品德这样的小学科,大部分的任教老师是兼职教师,他们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语数主科上,如此繁重的课前任务也让老师们叫苦不迭。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也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品德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删繁就简,削枝去叶,不刻意修饰,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保持原色、原汁、原味,追求高效课堂,让品德教学返于自然,归于纯净。
  一、 最大限度利用教材资源
  走进现在的品德课堂,我们发现在精美的课件带领下,在丰富的课外资料补充下,品德书仿佛成了一种摆设。不少的公开课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品德书就原封不动地放在课桌的角落,甚至有些课堂根本不见品德书的踪影。试问有哪一门学科学生上课是这样无视教材的?难道我们的品德教材就如此一无是处吗?
  打开这套图文并茂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品德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具有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教材设计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保证措施,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诚信真可贵》时,老师选取了一个留学生在德国因三次逃票,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拒绝的故事和李嘉诚《一个“诚”字赢得天下》的故事来作为教学的素材。虽然两个故事对于学生来说都比较新颖,但离学生实际也非常遥远,所以听过故事后叫学生谈体会时,学生只能在要讲诚信这样的大道理上徘徊,无法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里。教材中《曾子杀猪》和《丹丹送跳绳》就比较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通过知识的增删、整合,通过结构的调整、重组等方式,使教材内容结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开发、挖掘其文本资源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摒弃教材。完全脱离教材就意味着老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教学素材,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也更容易陷入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一) 巧用教材留白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留白较多。鲁洁教授曾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这些留白有的是要求学生动手写一写、画一画,有的是图片之后出现的“……”“?”,这些简约的空白,小小的省略号、问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生成教材的空间。
  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时,教材在出示了四个“世界之最”后请学生查查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世界之最,并告诉全班同学。这个留白既激发了学生探究世界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 活用教材素材贴近学生实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因地区差异,有些内容的选择离学生的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
  如在教学《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单元时,因地区差异,老师把展示的图片灵活地变换成本地的景点、特产,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 拓展教材容量緊跟时代步伐
  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生活的全部,况且,当今的世界瞬息万变。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学也与时俱进呢?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既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又不能拘泥、局限于教材,又应及时增补适合时代脉搏的教学内容,赋予教材以鲜活的生命。可以增补反映祖国新貌,弘扬正气,歌颂真善美的生活事例,也可以补充贬斥假恶丑的内容,要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敢于说真话。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应该求真求实,不能回避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教育因素,教师应通过一些生活案例、社会现象让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思辨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实践,以增强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世界之窗》时,老师把获得澳网冠军的李娜引入“人物榜”,因各种媒体对李娜的报道铺天盖地,学生对李娜的事迹耳熟能详,也为中国出了这样一个女网球运动员感到无比的骄傲,自然而然,作为黄种人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了。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如能与时俱进就更能点燃学生的生活热情,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架起了教材和生活的桥梁。
  二、 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能利用好学生的这一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 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活资源助力学习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基础资源,是我们教学的生发点,知识只有打通学生的生活并最终内化为他们新的体验才有价值。品德课开发学生生活资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储备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课程,,发展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世界之窗》时,有些老师总喜欢出示三张不同人种的照片请学生说说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不同的外貌特征,这些老师往往忽视了我们就是黄种人这一教学资源,课堂上何不让孩子们观察彼此的样貌来总结黄种人的外貌特征,再把自己的样貌与白种人、黑种人进行比较,三大人种的特征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教学既有效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免除了找照片的麻烦,又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打造妈祖文化品牌 推动两岸经济发展
浅谈品德教育的教学艺术
打造新型林西?构建美好家园
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探讨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打造高素质的政工队伍
以艺术教育培养中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校本行动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
藏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设问艺术的运用
巧抓形声字特点打造高效识字课
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探讨
《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分析
利用微课,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捕捉精彩的生成契机 让品德课堂美丽起来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