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丽塔》的复调性分析
作者:李琼 陈惠良 字数:2844 点击:
摘 要:复调是19世纪欧洲的一种音乐体裁,后来被巴赫金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其实质在于:不同的声音在小说中保持各自的独立,在小说中复调有通过其独有的特质将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形成事件,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小说内容中声音的复调性来重新阐释《洛丽塔》,从而说明作者多元的艺术观及其作品的未完成性。
关键词:复调;纳博科夫;巴赫金;洛丽塔
1 序言
复调是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音乐体裁,它和弦乐以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的声音都是按照自己的声部进行,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有着众多的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有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论文将基于《洛丽塔》中的复调性声音进行分析,说明纳博科夫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强《洛丽塔》的艺术表现力,复调中不同声音的相互冲突表现了人的存在冲突,让小说表现出世界的复杂性。
2 《洛丽塔》中的五种声音
从小说的外叙述层次看,《洛丽塔》有三位评价叙述者,从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声音,雷博士充满道德教义的声音,亨伯特自我辩驳的声音和叙述者纳博科夫关于探究以及解放人类被囚禁的欲望的声音。当我们深入文本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隐性声音是存在于小说之中的,比如审判者的声音以及隐含作者的声音。
2.1 亨伯特的声音
亨伯特在小说中一直处于自身无奈矛盾的思想之中,他着迷于洛丽塔,他不断表达着自己对洛丽塔的爱慕之情,但作为一名老师,社会用其自身的道德准则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所以亨伯特不敢将自己的“不伦之情”公之于众,只能偷偷摸摸和洛丽塔在一起,并且控制她和其他人保持距离,一边将洛丽塔囚禁在自己的范围之中,一边又为自己的行为所不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细致的自己,从而让我们相信他是应该得到原谅和救赎的,这两种具有代表性且无法融合的声音交织在亨伯特一人的身上,才构成了亨伯特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2.2 雷博士的声音
雷博士的声音在小说伊始就得到了展示,虽然雷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家,但是雷博士似乎更为重视这本书的社会道德教育意义。雷博士提到当时社会上的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亨伯特的故事可以作为某个个案来讲述,发现童年影响的重要性或者是所谓的创伤后遗症的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心理学上的又一经典案例。亨伯特无法规避道德这一重要问题,雷博士的声音明确表明了他认为,亨伯特的不道德,导致了所有人的不幸,,因此,为了避免更多的不幸的发生,所有人都应该更加谨慎自己的所作所为,严格遵守社会的准则和道德。
2.3 叙述者纳博科夫的声音
后记为叙述者纳博科夫所写,叙述者纳博科夫用一只被囚禁的猴子的故事暗示了亨伯特的自身悲剧是由于自己的欲望,叙述者纳博科夫似乎用和“好奇,温柔,友好和欣喜”相关的审美愉悦来证明性怪癖是正当的。和雷博士截然相反,叙述者纳博科夫认为亨伯特并没有什么错,并试图向我们说明人和动物一样都是有欲望的,这种欲望来源于人类的自然属性,而亨伯特作为一个自然人,有权利忠于自己内心的直觉,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这也是亨伯特自身存在的需要。亨伯特挑战了社会准则和主流道德的权威,亨伯特的这种追求是是对“审美”和“诗意”的追求。
2.4 隐含作者的声音
对于隐含作者而言,布斯认为就是“作者的第二个自我”,这个隐含的作者始终与真实的人不同----不管我们把它当做什么,当他创造自己的作品时,他就创造了一种自己的优越的替身,一个第二个自我。隐含作者往往是没有叙述声音的,但是在作品的客观描写之中。通过作者的整体构思和各种叙事策略中得到显现,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在《洛丽塔》中,我认为作者正是用着多元化的思想,多元化的写作手段以及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包括复调这种形式,来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2.5 大众的声音
那么作为评审团的读者究竟有什么样的评判?人们并没有向雷博士所想的那样去谴责亨伯特的所作所为,大众不是道德的楷模,作为社会的终极审判力量,读者的声音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声音,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给亨伯特定罪,于是我们开始审视自己,亨伯特明明是个罪犯,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得这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原因在于,读亨伯特就是在读我们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亨伯特的某些印记,经历过道德和欲望的挣扎;再者,对于爱情,我们愿意相信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爱情,正因为此,我们无法做出所谓的正确审判,更无法做出自我审判。
复调所强调的是小说中各种声音是独立的,所谓独立性就是说小说的主人公已经不再仅仅是作者描写客体,而是变成了自由的主体,各种声音不再是作者本人的声音。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艺术手段向我们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一方面艺术是多元化的,绝不仅仅是由一种声音统治的;另一方面,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中,“主人公虽然是由作者创造,但是独立于作者之外,主人公与创造者处于平等地位,因此作者无力完成作品和人物。” 我们了解的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都是从亨伯特口中得知的,而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发展是不干预的。正是这种不干预增加了小说的未完成性性以及不确定性,读者无法再对其中一种声音表示支持的态度,更无法判断作者的喜好是什么,在这种徘徊中我们发现作者提出的小说的价值恰恰在此,艺术的不可完成性也得以彰显。
3 总结
在《洛丽塔》一书的内容中,以上种种思想一直进行这交锋,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被赋予思想的人物因此更加完整,人物更加生动,自我意识更加明确,正是由于自我意识成为小说中人物的主导性特征,使得声音背后的人物独立于作者,也就更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多种思想的交锋也就显示了艺术的多元性。《洛丽塔》思想上的复调特征承认了世界的多元化,承认多种意识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在纳博科夫的笔下由于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变得复杂。但是作者想表现的并不是思想本身,而是一个主题通过多种不同的声音来展现,展现其多声部和不协调性。复调艺术在这本小说中的应用,揭示了作者的小说艺术的开放性,未完成性和多元性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胡经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下)》(236-24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纳博科夫:《洛丽塔》,朱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段建军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学术月刊 2009年8月120-126
[4]冯倩 《红字》的复调性 南京师大学报 2005年7月 第四期 (133-143)
[5]郭为民 《纳博科夫对存在的洞见及其态度》湖北社会科学 2009年第9期 (150-151)
[6]王钦峰 《复调小说的两种模式_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一个补充》 湛江师范学院院报2000年6月 第20卷2期(22-29)
[7]张晓梅 《文学的“狂欢”与文学的“复调” 》汕头大学学报 第20 卷 第六期(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