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跨湖桥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状况的研究

作者:林莉 字数:3000  点击:

摘 要:跨湖桥文化是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成为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本文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等着手,分析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生产状况。

关键词:跨湖桥文化;生产工具;原始农业生产

跨湖桥文化是浙江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概念。它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 火耕农业

在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降水充沛,资源丰富。山上植被呈三个层次,最上层的是以热带、亚热带乔木为主所构成的茂密的森林……树林下丛生着以杜鹃等为代表的灌木,灌木下还有茂密的蕨类等草本植物。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也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农业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火耕农业和耜耕农业。跨湖桥先民为了从事农耕,首先要砍掉树木,开辟耕地,用烈火焚烧,接着用简单的工具把土地耙平,最后在灰土上面播撒种子,作为砍伐树木的工具石斧,便是一件重要的工具。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镞、石锤、石磨棒等135件。火的使用,有学者提出,距今8200年前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钻木取火的弓钻。目前已知国外最早的弓钻所加工的痕迹发现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梅伽赫遗址第三时期,距今近6000年,比跨湖桥遗址晚二千多年。在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51件木锥,“木锥的材质有马尾松、青冈、麻栎、榉、糙叶树、柘、春榆等。”基本以硬木为主。“大多用木料的边材加工而成,加工技术包括砍、削、刻、磨等,许多尖锥形器利用火烤法增加其硬度,”因此,有学者认为“遂人氏是杭州萧山跨湖桥人”。另外,在跨湖桥文化时期存在火耕的另一个证据是,在第三次考古发掘区域的第6层和第7层下发现了草木灰、烧土面遗迹,第8层发现了红烧土,第9层的北面发现了烧过的树根、木屑这些人类的遗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提高了用火的水平,加上季节性的农业活动,生存条件开始改善,家畜饲养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人类对农业的依赖性增大,火耕农业不能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有了进步,从而耜耕农业就兴起了。

2 耜耕农业

耜耕是比火耕先进的一种耕作方法,其特点是利用专门的农具耜来松土翻地。耜从出土的材质可分为石耜、骨耜和木耜,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是骨耜。由于耜耕农业的方式是:开辟耕地需要翻地的农具,播种需要掘土的农具,中耕除草需要松土的农具,收割需要收割的农具,粮食加工需要加工农具,这就需要改进和发展新的工具,在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镞、石锤、石磨棒和骨耜、骨镞、骨匕等,这些工具的制作技术,反映了跨湖桥文化时期耜耕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跨湖桥先民的创造和智慧。

3 农具

3.1 骨耜

1990年5月,在第一次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一件骨耜,它以大型哺乳动物肩胛制成,深30厘米,骨耜长31厘米。2001年第二次发掘时,又出土了用牛肩胛骨制作的骨耜,端部有圆型插孔用以装柄。与骨耜相应的发现是第9层T0410炭化稻谷颗粒的出土。骨耜及稻谷的发现,说明跨湖桥耜耕农业的发展。

3.2 石锛、石锤

在2001年第二次发掘出土的完整石锛柄从小到大有5—6件,似乎是成套的。成为跨湖桥先民制作木器加工工具的重要证据。石锤也是跨湖桥石器中特色之一,石锤的制作工艺和敲砸痕迹,崩疤破损情况分析,跨湖桥先民已经使用,而且开始用不同石锤进行粗细加工。

3.3 石磨盘、石磨棒

原始先民最早是将谷物放在石块平面上,再用一块石头来回碾磨,使其脱壳。后来逐渐将下面的石块加工成长方形,用一根圆形石磨棒在上面来回磋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有基脉岩、沉积岩、火山岩3种,磨制水平很高,大多通体磨光。这些应该是加工稻作物果实的工具,表明跨湖桥文化时期农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在生活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

3.4 木弓、木铲。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木弓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它残长121厘米,弓柎完整,用韧性良好的桑木边材削制,外捆扎树皮增加其强度,制作技术已比较成熟。木铲等木器的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坎、削、凿、刻、磨等,许多尖锥利用火烤法增加其硬度。这些木器的功能包括生产、渔猎、纺织、建筑等。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第4次发掘中,发现灰坑60多处以及红烧土遗存与木结构建筑遗迹等。可见当时的木器制作技术已具备相当的水平。

4 跨湖桥文化是稻作农业

在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在T0409、T0410、T0411、T0512、T0513五个探方都发现稻遗存,共有稻谷、稻米和稻谷壳1063粒,其中,稻谷196粒,占18.4%,稻米396粒,占34.7%,谷壳498粒,占46.9%.这些稻遗存在遗址的第5层到湖IV层。这些出土稻物与传统的野生稻相比,稻谷粒型比较短,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工驯化后的栽培稻。这说明跨湖桥先民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开始利用和驯化稻作物,是继河姆渡遗址稻作遗存发现以来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稻作遗存,并将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向前推进了千年。

由于跨湖桥地区季节性明显,稻作农业产生的客观条件具备,再加上史前时期生存环境恶劣,季节性饥荒不断发生,必须存储食物,从而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像小麦、大麦、粟、黍等最重要的农作物都是起源于四季分明、旱季和雨季区分明显的温带地区”,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2012年度考古重大发现:在永康地下找到的一些炭黑状谷物,是11000年前,人工栽种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稻谷。万年前,长江下游地区海平面不断上升,距今7500年左右达到巅峰,那时的杭嘉湖宁绍平原或被海水或被河水淹没。之后,海水一点点消退,远古浙江人脚步,追逐着海水消退的方向,一路向东。1.1万年前至9000年前,浙江人生活在金衢盆地,8000—7000年前,以萧山跨湖桥为中心的区域是他们主要活动的区域,之后1000年间,先祖再次东迁,来到了河姆渡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因此,跨湖桥文化时期发展稻作农业是完全合乎规律的。

5 结论

跨湖桥文化时期,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了配套的生产工具,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不仅改善了生存条件,也促进了造船、制陶、建筑、手工业,饲养业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跨湖桥独木舟的出土,充分证明了跨湖桥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使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达到了史前文明的顶峰。

参考文献

[1]蔡堂根:《萧山湘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25页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浦阳江流域考古报告之一:跨湖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92页

[3]柳志清、柳翔《燧人氏是杭州萧山跨湖桥人》,,人与自然,2010年

[4]王心喜:《试论跨湖桥文化》,四川文物,2006,第四期

[5]林华东:《跨湖桥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9. 61页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浦阳江流域考古报告之一:跨湖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276-277页

[7]严文明:《再论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9.2


浅谈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现代舞台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浅谈武术“棍文化”之“棍术”起源探讨
宣传自己 服务公众 为文化强国做贡献
用科学理念推动警营文化大繁荣
浅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
漳浦乌石天后宫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调查与
浅谈法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归附与反叛:明洪武时期鄂西土家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较
论赛珍珠跨文化“中国小说”儒家仁义观
数字化图书管理文化的新思考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文化价值探讨
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黄金时代”到“危机时期”
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