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思趣问的语文课堂
作者:黄馨霄 汪春燕 字数:3188 点击:
[摘要]课堂问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是共同获取、掌握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利用课堂教学案例,总结在中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针对问题的精细筛选,对问题提出时间的掌控,以及增强问题的实效性,过滤问题方法、启发问题的方式等方面的课堂教学体会。
[关键词]论疑;互问;探问;启发;技巧;时机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朱熹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俄罗斯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就曾经讲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归根结底是与课文的对话,与孩子的对话。在此我觉得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训练,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通过阅读积累经验来完成的,而在语文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设计,是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组织的一项关键工作。而我们的学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只有全体师生参与其中,通过开动脑筋认真地思考与探索才能得到成果。作为小学中低年段的学习者,老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不能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还要有几个适当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助力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苗,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和积极的能动性。那么,又要怎样减少多余的、重复性的问题,从而增加教学提问的实效性呢?
一、提问的目的,选择问题
选择的问题是从课程的重难点入手,突破课程的重难点是问题的重要之处。提问的次数与层次在教学中要整体布局,老师针对学生提问的答案,以及学习者所能够做出的反应等都要加以思考,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清楚具体,并灵活处理。而我们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同一时间要面向几十个学习者,学生的认知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如同WiFi信号,有些同学的接收能力在信号的顶端,有的却在信号的末端。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仅要提高学生个体活动的广泛性,也要考虑学校活动的广泛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不能完全将目光集中到优等生上面,也必须充分考虑中等生的知识水平,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一定要有坡度,从简单上升困难,然后层层深入。所以当我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是处于相应阶段学生的视角上去思考的,充分考虑处于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年级特点以及生活的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
二、问题的拓展,抓住时机
在适当的时机里,让学生根据问题的线索,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都说提问是一门有高度的艺术,在教学的国度里,艺术的张力在于创新。记得我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针对“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一句,问“文中的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孩子齐刷刷地举手抢答,在抢答之后我巧问:“从你的回答中,老师听出了你的认真与思考,由此你还有什么疑问?”。问在此,意在彼,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其他的植物妈妈又有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问得真好,你还想知道哪些植物妈妈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讨论,在课后能自主阅读、探讨。
三、恰当的提问,有针对性
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时机,时机选得好,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举手提问。从课堂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提问的时机首先针对课题,进行课初生问。在教学《田家四季歌》时,针对课题让学生提问:“是姓田的人家吗?”“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吗?”继而在知识的关键点、重要语句处,也正是当学生们有所感悟、心情高涨、蠢蠢欲动之际,教师便应立马把握学生们似懂非懂的时间展开提问,这就是课中互问。学习《雪孩子》一课中:“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之后去哪儿了?”“他还会回来吗?”学生通过互问求得新知,这便可以让学习者对课堂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学生们也有高昂的心情去思索、去练习,从而提升学习效能。学生提的问题必须要围绕本节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有针对性。相反,学生们即使举手或发言得再积极,也缺乏实践的意义。此外,当我依据文本内容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各个阶段的学生阅读需要,同一段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要有一定针对性。如此,就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学习者群体的参与激情和主动性。
四、提问的方式,注重实效
根据校本特色问学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中包含了课初生问·课中互问·课尾探问三个重要的环节,每个教学的环节都有针对性的要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一)课初生问——采用引发性的提问方式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要使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求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旺盛的求知欲望。在我的语文课堂中,课初环节是学生们最为期待的,以寓言、猜谜、唱歌曲、图画、创造情景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力求在课堂教学上做到使学生变得更有活力,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让学生们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获得教学的快乐,进而提高语文素质。课初生问环节的提问,以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以《葫芦兄弟》主题曲作为引入,揭题、质疑:“谁要的是葫芦?他得到葫芦了吗?”“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学生带着求知欲去阅读课文。
(二)课中互问——采用引导性的提问方式
课堂中点睛之笔在于突破当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构建语句词义的理解、领悟,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见仁见智、畅所欲言。教师从而因势利导,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后,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等发表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申辩。通过思想火花的相互撞击,使学生深入感悟,明白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并感受到了读书是永无止境的道理。课中互问的教育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理解课文教学重难点、分清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领悟本文的中心理念。“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依靠什么供给养分成长的?”“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课堂教学的气氛也非常活泼,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完全让给了学生们,让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思辩,真正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苗,为课堂带来新鲜的生命力。
(三)课尾探问——采用探究性的提问方式
部编版语文课本里,学生学习的每一段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其语境描述的巧妙,语句使用的恰当,思想感情表现的深刻,所论述的观点独特。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堂中的开火车读、指名读、比赛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抑扬顿挫等。与文本产生共鸣,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探究的智慧。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理解课文内涵,积累好词佳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尾探问环节的提问,关键在于拓展与延伸。“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样做呢?”引导学生反思,并对自己的读书感受作出具体说明,使学生从互评中获得进一步提高。
最后,从实际课堂的教学经验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技巧,通过恰当的运用问题,能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掌握处理存在问题的方式,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并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发挥。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实验中我试用了分层的教学方法,如引导一个中下游成绩的学生解决了几个很容易的、学生可以从书本上找出正确答案的问题,并进行表扬,从而肯定他的成绩提高了。通过合理运用课堂问题、互问、探问、追问等,已形成我校当前课堂的一个“基本功”。在往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奋教学,寻求生命活水,并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摸透课堂,用心设计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构建孩子筑梦的摇篮,提疑质疑、敢问多问。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3]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谢建萍.从《少年闰土》到《故乡》[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