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问学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廖海吟 字数:5603  点击:

[摘要]问学教育和问学课堂的提出与实践,是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学教育的理论渊源是多元智能理论;问学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问学教育,育教学问;问学教育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深远;一问学校以问学教育特色获得广东省特色教育品牌学校。

[关键词]问学教育;模式;创建;实践;问学课堂

阳江市一问学校的校名起源于陶行知先生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1]。学校从创办开始,就以问立校,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问学教育正是对多年来教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提炼与升华。

一、问学教育模式创建的背景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课堂上,新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并没有促使教育理念的转变。多数情况下,教师运用最僵化的教学示范,使学生养成了最懒惰的学习姿势。创新和智造的时代,需要来自学习最初阶段培养的独立思考精神,问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问询、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社会背景

这是一个科技发达、资讯丰富的现代化时代,也是一个交流频仍、对话平等的多元化世界。在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和瞬息万变的社会格局中,教育要高瞻远瞩,面向孩子的现代和未来,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世界,中小学的教育,要适应孩子到了35岁的环境,就必须从现在起引导孩子去追求未来成功和幸福的方法与路径。

(二)教育背景

我们提倡生本教育和生态教育,即是用最自由的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这种生命化教育的背后,是一种学习责任意识和生命承担意识。现在,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共识。

近几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主体在提“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这个概念,在这16种技能里,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几种技能,都在提倡让孩子引领学习,创建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

(三)课改背景

随着“双减”的落实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价值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理念已朝向多元化和价值整合方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自由表达、主体探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适应其他各科。

问学教育和问学课堂的提出与实践,就是发掘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使课堂灵动开放而富有活力。

二、问学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一)关于问题意识的教育名言

学问的追求源自问题和兴趣。中国教育史上,有大量关于问题意识的名言警句,这些思想,启迪我们要将“问”作为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质疑机会,以成功调动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以疑启疑、以读引思、以议思辨、以鉴致疑,都属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教法运用,为开发学生质疑思维,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法研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顺利进入质疑思维情境之中。中小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求问的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乐问、设问、互问、探问、得问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二)多元智能理论

问学教育的理论渊源是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这种理论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基于多元智能,在学习中,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问题,才能呈现和发展他的个性品质。

在我国和基础教育领域,许多学校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改革,但把两者有机结合,并系统建构教育模式尚为空白。一问学校坚持把多元智力理论和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融创,探索问学教育模式,可以说是创新了教育模式。

(三)优势视角理论

1978年,英国发布《沃尔芬徳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优势视角理论开始纳入教育者的视野。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即关注内在精神世界,聚焦人在生存环境中的优势资源。优势视角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Dennis saleebey说:“优势视角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3]基于优势视角理论,相信个人经验的潜在优势资源,着眼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角度创新,追溯问题背后映射的深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优势特质,对问学教育的深入研究将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三、问学教育模式的内涵

(一)问学教育

问学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问学教育,育教学问。通过问学教育,先问后学,先育后教,使学生获得人生学问。

问学教育是以陶行知先生的“起点在一问”的教育思想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乐问”,启发学生科学“设问”,生生、师生之间“互问”,教学活动“探问”,学习总结的“得问”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方式。

问学教育模式是由问学教育理念、问学教育课程、问学教育活动、问学课堂教学方式、问学教育评价等教育教学因素和活动有机组成的教育模式。它是以“问学”为指导思想,以乐问、善问、互问、探问、得问的主要教育教学活动方式,通过问学教育,为学生成为“有学问之人”奠基的教育模式。

(二)问学课堂

问学课堂作为问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其教学法的核心概念:以问导学,以学激问。问学课堂教学法的课堂基本模式:课初生问、课中互问、课尾探问。

以问导学:通过“问”,尤其是学生的“问”,引导进入多层的课堂和文本学习,以问定教,不问不学,一问到底。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问”与“学”贯穿始终。

以学激问:通过“学”唤醒更高层级的质疑与探索,学有余味,问无止境。从“问”出发,于“问”结束,这不是一个回到原点的封闭的圆,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在这个开放体系中,“问”发生了质的飞跃。

问学教育显著的创新点体现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根本。主要体现在:激发终身的思考与探索,解决思维懒惰和匮乏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解决教与学油水分离的问题;让学生行动起来,解决课堂死气沉沉的问题;倡导探究与合作,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问学教育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落实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

2021年9月1日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特色和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民办学校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课程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基于落实政策法规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选择“问学教育模式构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为民办教育创新特色鲜明和高质量的教育模式

通过问学教育模式的创建,总结和完善问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问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问学教育的课堂教育方式,建设问学教育的学校文化,形成先进的问学教育模式,形成学校特色和打造品牌。为广东民办教育提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建经验,创新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子。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造就名师群体

在问学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形成显性成果,使得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从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取得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优秀业绩,造就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的“名师”。

(四)为学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通过创建“问学教育”,形成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学生良好人格,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为学生成为“有学问之人”奠定良好基础。

五、问学教育研究目标、内容的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的创新

1.创建科学化、特色化的问学教育模式。确立问学教育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问学教育体系,丰富问学教育的内容,建构问学教育的模式。

2.建设全覆盖、系列性的问学课程体系。问学教育包括问学智慧课堂、问学人文课程和问学行旅课程三大板块,覆盖了学校德育、教学、活动、服务、实践等各个方面。

3.探索乐问、善问、互问、探问、得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乐问”,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质疑机会,引导学生“善问”,创设条件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问”,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探问”,以及学生学习体验和总结“得问”的教学模式。

4.打造问学教育的优质学校文化。以问学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的墙壁、连廊、课室等学校建筑等进行文化内容进行设计,形成主题突出、与问学教育紧密联系的学校文化。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1.学校问学教育办学理念的凝练。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教育理论,采用调查和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聘请专家,凝练“让问学教育为学生成为有学问之人奠基”的办学理念。

2.问学教育课程体系创建。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探索和完善问学教育“家、国、天下”的问德课程;健康人格和心理的问人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创的问学教育特色课程;打造问学行旅的体验式问学课程。

3.问学教育课堂模式建构。依据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和多元智力理论,探索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乐问”,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质疑机会,引导学生“善问”,创设条件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问”,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探问”,以及学生学习体验和总结“得问”的课堂教学模式。

4.问学教育评价建设。科学设计教育教育评价指标,不断改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问学教育评价制度。

六、问学教育的实践效果

问学教育模式促使教师从理念和实践上,不断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交流互动、完善操作,不断在教学行动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问学教育实践表明,全体教师形成了一种与问学教育同频共振的问教精神和协作意识,教师队伍焕然一新。

长期的坚持和实践,使问学教育深入人心,也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的问题意识,逐渐熟练地掌握各种提问方法和提问技巧,问题质量也得到逐步提高。学校还通过提问小能手、精彩问题、提问技巧等比赛,培养孩子的问询、质疑、探究、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现在的一问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不问不学、一问到底的风气,孩子学习过程的问题意识明显得到提升。

阳江市一问学校的问学教育已经成为其非常鲜明的IP。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三轮问学课堂比赛或展示课,并两次面向全区开展问学课堂公开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提问小能手、精彩问题、提问技巧比赛,组织教师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通过问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改的实践,初步形成问学教育的理念和体系模式,形成问学教育的评价方案,促进问学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一问独有的问学场景。

阳江市一问学校不但在课堂上,还将问学教育和家校课程、行旅课程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中的问学精神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从而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比如:我校持续开展的万物启蒙教育,就是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以问学探究为途径,使孩子获得了课本之外的活的知识和无限能力。又比如: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研学活动,每次研学准备期、实践中和结束后,都会引导孩子将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带入全过程,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使孩子掌握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知识。

问学教育模式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呈现了多元教育情境。由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双减”大背景下,学生可以不需要大量刷题,就获得了领衔区域的文化成绩。

迄今为止,教师已有近391篇围绕问学教育的论文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叶朋、冯伙梅、葛丽娟老师的以问学课堂模式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发表了论文2篇。2021年9月,阳东一问学校和阳江市一问中学同时以问学教育特色获得广东省问学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问学教育从问学课堂研究开始,逐步形成了问学智慧课堂、问学人文课程和问学行旅课程的特色教育体系。随着研究深入,要将问学教育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从理念问源、课程问能、课堂问智、学习问法、社交问礼、自然问道、科学问究、文化问根、身心问修、家校问育等10个维度,将问学教育的特色全方位地呈现出来。

一问学校将通过不断的教研推进,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结合在一起,将问学教育引向深入,呈现一问教育的广度、长度、深度和高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诗歌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2]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美)著.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Dennis saleebey(美)著.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肯定列举模式的存废
高等学校研究生学位档案归档模式研究
浅论思政教育载体平台的教育特色及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新生入馆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探讨电子商务对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影响
中国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谈新型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
大学生村官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模式探索
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