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学”到“群学”,构建有效课堂
作者:许雄平 字数:2149 点击: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独学”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更改为“群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其潜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将教学活动进展的更好。
关键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独学”;“群学”;创新教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292-01
1.案例
说的是拿破仑在一次战斗中与卫兵走散,又被敌兵追赶,惶急之下,求助于一个毛皮商人。商人将它藏于一堆毛皮之中,追兵对着毛皮一顿乱戳后走了,这位皇帝的卫兵也赶来了。毛皮商人问拿破仑:“当敌人对着毛皮乱戳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拿破仑大怒,命令卫兵枪毙这个口不择言的商人。商人面向墙壁,听着身后整齐的拉动枪栓的声响,刹那间百感交集。等了很久,拿破仑微笑着对商人说:“现在,你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了吧?”
结合以上案例我们来进行分析,在教育范围中,通过案例我们能够深刻的了解到,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在案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死亡只有亲身经历过死亡的威胁,才能够真正了解到面临死亡时的感受,否则很难理解到其他人口中的死亡。
2.问题
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讲,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是不足的。一方面,学生所掌握的数学能力严重不足,很难完成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当前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习惯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最终造成其对数学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更无法体会数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从“惟教”到“惟学”,从“惟师”到“惟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心里,将课堂还给学生,实施从“独学”到“群学”。
3.从“独学”到“群学”的课堂模式的优势
(1)自主探究精神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最重要的精神。学生具备该种精神能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学生交流完毕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补充和点评,有效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2)小组成员亦师亦友,在合作学习中,既锻炼了交流表达能力,又解决了疑难问题。群学的最终目的是“能独学”,是“我会学”,“我要学”。
(3)建立合作小组能够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对于学生提高自身数学成绩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座椅,群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实现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目标。
(4)学生在群学过程中能够建立强烈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意识和态度等情感因素的培养。
4.群学案例
本人所执教的高二(1)、(2)班分别有34人,36人。按成绩均分为6小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别人的师傅,所以由学生自己推选一个小组长,负责检查与管理,并给小组取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取名为“先行者”,“开拓者”,“小智者”等。教师还定期评选“优秀组长”,“优秀组员”,“优秀小组”及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捆绑式学习对抗赛。
片断:《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教师要求各小组准备好白纸,无弹性的细绳等学习用品,并设计一些问题:椭圆是如何画出来的?绳长、F1,F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什么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改变绳长,F1,F2两点之间的距离后,画出的椭圆会有什么变化?(为探究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作铺垫)
然后让两位同学按照教材的要求作图。而其他各小组成员也马上合作起来。
不同学生作出的图中,可以很快地做个比较,可以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可能绳子未拉紧,可能两定点F1,F2离得太近或太远。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再做调整。每个学生都百分百投入,为了画一个自己心中的椭圆。
小结:就群学而言,学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基础知识点,学生主要通过自身对椭圆的观察来掌握椭圆的内涵和定义。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明确数学的根本意义。通过这样的群学,学生能够有效开发自身的潜能,建立友好互助的品德,提高每名成员的自信心,同时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
5.结语
老子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样,教书育人就是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着一件件平凡而又细微的事情。从“独学”到“群学”不仅实现了教师一一辅导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资源。同时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有创新的课程思想和教学思想,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去做去做智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戴辉俊.学会“独学”“对学”“群学”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2).
[2]岑召.边境地区农村中学学生的独学、对学和群学学习形式技巧的策略研究[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5.
[3]虞明艳.“微共体”协同学习构建主动、互动、灵动的初中科学课堂——以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火山与地震”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z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