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节外生枝枝上开花

作者:桂德霞 字数:3479  点击:

中图分类号:Q9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6-0032-02

1.案例背景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危急时刻”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也是雨果的名作之一,触及人性的许多问题,景物、人物、情节的描写都值得认真探究,学生阅读后会有大量需要交流的想法。课文篇幅较长,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但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很容易打动孩子的心。

2.案例纪实

片断一:能否去掉前五个自然段?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过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生自由读文思考)

师:谁先来说说?(生小手如林)

生1:“玛丽”号航行速度快,与“诺曼底”号相撞是故事的起因。

生2:文章的重点是写船长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镇定地指挥惊恐万状的人们脱险的过程。

生3:故事的结局很悲惨,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没了。

生4:老师,这篇课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师:同学们,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准确,看来大家的阅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一生举手,目光满含期待)

师(示意发言):你有什么要表达的吗?

生5(小声):老师,我有个建议:课文前五个自然段不是遇难故事的情节,把它删掉怎么样?

师(沉思状):是啊,雨果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们来看看他在这里要告诉我们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生6:这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生7:这里还告诉我们“诺曼底”号轮船豪华、漂亮、年轻。

生8:还多次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夜色正浓、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师:写这些有什么用呢?

生9(兴致勃勃):我觉得这是让我们知道这次海难的责任不在船长身上,因为首先航线没有变,“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道格恩西岛这条航线”,既然不是初航,那船长应该很熟悉周围情况;其次,船长在“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生10:对,这起事故责任也不在于“诺曼底”号,她还很“年轻”。

师:那都是“玛丽”号的责任了?

生11:也不全是,应该是大雾惹的祸,这恶劣的天气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就大了!

生12:我觉得这里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下文的海难埋下伏笔。

生13:这种写作手法叫铺垫,记得我们这个学期《黄河象》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来表现天气炎热从而大象只顾喝水而忽视了一切。

师:那你们觉得这部分要删去吗?

生(齐答):不能!

片断二:船长太残酷!

师:本文运用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者情节的发展,下面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哈尔威船长和手下的对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在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生分角色朗读、交流、讨论)

师:停,谁愿意代表小组上台发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I:我们从对话中知道了当时情况很危急,“炉子火灭了”、“机器停了”、离船沉没也只有“二十分钟”了!

生2:我还读懂了船长是当时唯一的指挥者,其余的人都惊慌失措、纷纷逃生。

生3:我读懂了船长在众人像发了疯似的逃生时下了一道“诫令”: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面前就开枪打死他。(读得很严厉)

生4:我觉得船长下达这样的命令也太残酷了,能走一个是一个呀!何况男人不也是生命吗?怎么就不能先走呢?

生5:我觉得也是,老师,如果换了你,也会这样做吗?

师:船长的做法对吗?要是我一定想不出这个办法,大家想一想,假如没有这个命令,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生6:那些男人的力量大,要抢救生艇的话一定会赢的,那女人结局就惨了!

师:是啊,女人在男人面前可是弱者哟!

生7(翻书):我从前文还知道当时船上妇女只占少数,六十一人中只有十三个妇女,她们也可以说是弱势群体吧?

生8: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女士优先”,看来外国也不例外。

生9:我觉得船长这个命令是为了稳住整个混乱的局面,要是人群一直这样“你推我桑”,只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到头来一个也活不成。

生10:是呀,你看船长下令后救援工作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师:看来,船长的这种做法真是——

生:妙!(恰到好处、指挥有方)

片段三:书中情节不真实!

师: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I:老师,我觉得书中写的不真实,你看“诺曼底”号这样一艘大轮船都被撞了一个大窟窿,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玛丽,.号也应该损失惨重,怎么文中说它“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伤员”?

生2:对,也许“玛丽”号都自身难保呢?(生纷纷赞成)

师:是吗?老师还没发现这个问题呢!那大家认为要把这个故事情节改动一下吗,怎么改呢?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谈谈你的看法。

(生同桌交流、切磋)

师:哪位同学站起来说说你的观点?

生3:老师,书上之时写到“玛丽”号也受了伤,停了下来,可是没有写清它的伤势,是不是要补充说明一下呢?

师:这个建议不错。那它到底伤得多重呢?

生4:我觉得“玛丽”号比“诺曼底”号厉害,说它将其“剖开一个大窟窿”伤得应该不是很重。

师:“剖开”一般指什么情况?

生5(做剖状):切西瓜、剖鱼腹。

师(面露疑惑):那得用刀呀!“玛丽”号上怎么有呢?

生6:老师,我明白了,“玛丽”号是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那螺旋桨可不就是一把“大刀”吗?(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生7:这种说法有道理,“玛丽”号全速前进,当然螺旋桨转得快,才会把“诺曼底”号“剖”了个大窟窿。

生8:我同意。但我想“玛丽”号自己也伤得不轻,好在它是一艘货船,船员少,救生艇够用了,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危急,就算沉船也只是经济损失,所以文中就没有具体介绍了。

生9:我觉得“玛丽”号很讲仁义道德,作为肇事者没有逃之夭夭,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来帮助救援!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认为这个情节还需要改动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着摇头)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个问题能带给大家这么多的收获,看来我们以后读课文还要潜心思考,多推敲琢磨。

3.案例点评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觉得课堂上预设和生成显得精彩粉呈,学生阅读的劲头高起来了,学生感情的波涛掀起来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

3.1 教师放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从学生质疑中,可以洞悉学生真切的体验,明白学生真实的感受。学生每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就像一个小钩子勾住了他们的好奇心,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也才会活跃。因此我总是精心呵护他们的质疑,不扼杀他们创新的萌芽。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理性地对待,尊重学生的真实学情。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篇课文学完后我都会设置质疑的环节,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片断三中,有一个学生觉得课文写得不真实,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许多同学的共鸣。如果老师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去教学,掩盖甚至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那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产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3.2 教师引导,调控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用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引导他们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才会情绪高涨,其乐无穷。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老师不是没事了,而要注意点拨的启发性,这对教师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不断再发现,获得新的发展。如:片断一中,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去掉前几段,教师先不忙着说可不可以,而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来了解这部分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明白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对于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课文的相关内容而生成的不正确的感悟,如:片断二中认为船长的做法不对,教师运用“缓兵之计”:船长如果不这样做,结果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使其从偏狭、肤浅中走向对人物的全面深刻理解。再如片断三中学生认为课文写得不真实,老师则“顺藤摸瓜”:怎么改写课文的情节呢?引导学生深入细读课文,让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并不断唤起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真切地感悟到“玛丽”号即使受重伤沉船也可以帮助救援的合理性和可贵性。

课堂上学生随时可能提出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也许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包容和点化,包容学生思想的质疑,包容学生成长的迷茫,对于这些“意外”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用智慧敏锐地捕捉其中可能化解的因素,巧妙地处理,才会让课堂走上预设的轨道。


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四字格的电视节目名称考察
论“存留养亲”制度价值理念对当下酌定量刑情节的可采
试析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建筑节能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甲状腺结节相关性研究
以节事视角浅析西班牙斗牛节
限娱令背景下电视台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浅谈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多类型节目下主持人专业化
浅谈《煤矿供电技术》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关注生命与时俱进上好每节语文课
浅谈电视节目包装与编排
有关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讨论
节水节能技术在给排水施工中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